享受孤獨是一種幸福
著名作家袁道之老師曾在微博上摘錄友人的詩句:“你盼不再孤獨,我盼孤獨一會!”我讀了之後,給袁老師留言,引出了下麵的對話:
柳迦柔:享受孤獨也是一種幸福。
袁道之:格言啊!這種幸福贈送給您!我可不敢享用啊!
柳迦柔:那就把孤獨放進櫃子裏鎖上。
袁道之:孤獨是無法鎖住的,它會浸透到骨髓裏去!
柳迦柔:那就把它們趕走吧!
袁道之:驅趕孤獨的藥是高壓!
跟袁老師的“孤獨會浸透到骨髓裏去”相比,我一直認為凡高是真正孤獨的人,他的孤獨源於內心世界的孤獨,而正是這種孤獨,成就了他後來的藝術。從欣賞凡高畫作的那一刻起,我就認定,凡高是一個孤獨的人。後來有幸讀到周時奮先生編著的一本書,對這一點更是深信不疑。
周時奮先生編著的《凡高畫傳》,是一部新穎的圖文版的畫家傳記。這本傳記,不僅讓我們欣賞了凡高的作品,還了解了這位偉大藝術家的生平。他的貧窮、他的疾痛、他對生活的熱愛以及他人性的善良都被這本設計精美的畫傳所描述。從多霧的倫敦凡高心中那根很細的東西頹然折斷後,他永遠地離開了英國,到成為博裏納日的福音傳教士,用上帝的光芒去溫暖那些病痛的心;從夕陽照耀著歸途的水潭邊,觀看漸漸地消失在蒼茫暮色中的埃頓之戀,到浪漫海牙來看凡高的第一個女人;從田野裏寫生的奇特感覺,到超越巴黎的冬天;從阿爾的太陽,到擺脫了恐懼的雷米的瘋人院;從奧維爾的最後日子,到返回大地母親的懷抱,永遠地埋在那肥沃而散發著芳香的泥土中,凡高苦難而沉重的一生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
在解讀這些文字,仰視凡高生平的同時,書中收入的具有代表意義的凡高畫作,更讓我們領略了作為藝術家的凡高,其藝術作品的獨特性及人格魅力,他的獨到見解和藝術觀點。他說:“我借助人物或者風景,表達的不是傷感,而是莊嚴的悲哀。”無論畫人物還是畫風景,他都能用真實的畫麵反映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
他畫秋天的楊樹,在暗紅色的楊樹間,透露著天空的一點藍色,他說:“誰要是真心熱愛大自然的話,誰就能夠處處發現美。”即使今天,我們對此也深信不疑。凡高不僅畫出了社會底層勞動者辛勤勞作的情景,也用濃重的色彩描繪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當我欣賞著凡高的《瓶中的菖蘭和康乃馨》《瓶中的菖蘭和丁香花》等真實的畫麵,總是不禁想起今天的那些高檔工藝品店裏出售的精致的花和盆景,那些插花和裝飾都隱含著凡高畫作的影子,也是凡高藝術的一種再現。從這種再現中,不難看出,凡高的藝術是不朽的,凡高的作品百世流芳,凡高的精神永遠根植於人們心中。
與眾不同的是,凡高在不同時期的自畫像後,都留下筆跡,闡述著自然和生命。“許多人由於各種原因脫離開一切自然的東西,因而喪失了他們真實的與內心的生命,同樣也有許多人生活在不幸與恐怖中……男人與女人一樣,在他們的心中,恐懼是擬人化的,他們的不幸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 他用“藝術家這個詞意味著‘我探索,我奮鬥,我無條件地獻身藝術事業’”表達自己的心聲。在畫過《鮮花盛開的果園》後,他寫道:“我隻有意識到對社會的某種職責時,才與社會發生聯係。我已經在世界生活了30年,我要以素描和油畫的方式給世界留下紀念品,不僅僅是為了愛好藝術,更是為了感激,是為了以藝術來答謝世界的美好。”這是一個曾經經曆過苦難和孤獨的藝術家對世界和人類的無限熱愛,正是因為這種孤獨,才成就了凡高畫作的藝術美。
凡高曾經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個性孤傲、感情脆弱、情緒癲狂等詞都常被用來形容凡高。他的絕望與悲觀、抑鬱與偏執,皆構成了他的藝術人格特征。他對情感的表現形式和其藝術語言的獨特性等特征,都真實地顯示出他獨具魅力的人格精神。也許,“窮困潦倒的生活,使他對繪畫本質的認識逐漸升華為對自身生命與精神寄托的理解,是對他情感家園與生命負載的把握。”他對生活本真的探索和體驗,使他的繪畫無論在主題還是藝術精神上都是對人類心靈的昭示,展現了人們豐富的內心生活和精神世界。
凡高象征著一種藝術人格,而他生前是寂寞而孤苦的,他執著地追求著藝術,並在對藝術的追求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雖然他生前的畫作僅賣出了一幅,而他留給後世的則是無價的藝術瑰寶。凡高的信仰“單純而潔淨,古老而永恒”。誰能說他這種孤獨的背後展現的不是一種幸福?沒有凡高的精神孤獨,就沒有他的傑出,更不能使他成為後來藝術家們所崇拜的偶像,尤其是凡高的藝術人格也成為藝術家為實現理想所追求的一種崇高的境界。
與同為印象派三傑之一的高更的玩世不恭和冷漠無情相比較,凡高更富有同情心。他在短暫的37年的時光裏,賦予人們熱情和善良,展示了自己真實的思想和孤獨的內心。他用自己的心來繪畫,用濃重的筆觸和色彩,表達特殊的藝術情感;他用孤獨的心靈,頌唱著生命的美好;他用流暢的筆觸,蕩滌著古典的繪畫傳統,抒發著內心的絕唱,從而不斷地創造屬於心靈世界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