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在《寄給一個失戀人的信》中寫道:“在這萬分寂寞一個人坐在爐邊的時候,幾千裏外來了一封八年前老朋友的信,痛快地暴露他心中最深一層的秘密,推心置腹般微微細談他失敗的情史,使我覺得這世界還有一個人這樣愛我,信我,來向我找些同情的熱淚,真好像一片潔白耀目的光線,射進我這精神上之牢獄。”作者寫出了憂傷的心境,繼而加入了回憶:“八年前我們一塊遊玩的情境,自然直率的談話常浮現在我夢境中間,尤其在講堂上睜開眼睛所作的夢的中間。”從回憶到勸慰,他對秋心說:“照你信的口氣,好像你是天下最不幸的人,秋心你隻知道情人的失戀是可悲哀,你還不曉得夫婦中間失戀的痛苦。你現在失戀的情況總還帶三分Romantic的色彩,她雖然是不愛你了,但是能夠這樣忽然由情人一變變成做陌路之人,倒是件痛快的事……你現在雖然失戀但是你還有一肚子的怨望,還想用很多力寫成信去告訴你的惟一的老朋友,可見你精神是活潑跳動著的。對於人生還覺得有趣味……總不算是個不幸的人。”由此可見,梁遇春筆下的秋心,還是可以看到幸福的光亮的。
曾經看過一篇報導,一個剛剛失去丈夫的女人,為了還上丈夫當包工頭時欠下的債務,每天外出打工,將自己積攢下來的錢都還給了那些債主。有人勸她:“你男人已經死了,他欠的債誰也說不清楚,不還也沒啥。”可是,她不這麼認為,人雖然死了,債是要還的。這就是她的原則。
因為還債,幾年來她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沒穿過一件新衣服,可是在眾多的煩惱中,她仍然在期盼著一絲幸福,那就是,將欠別人的錢都還上。每當她從債主手裏拿回一張欠條的時候,她的臉上都會流露出微笑。她說:“誰都有煩惱,能在煩惱裏仰望幸福才是人生最快樂的一件事。”
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接觸很多人,需要處理許多事,因為性格以及脾氣秉性的不同,或者對事物的看法及處理方式不同,常常會引起一些爭端;出門辦事,也許不會順利,這些時候,煩惱就會找上門來,心情煩躁,惡由心生。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想想那些為了生活而拚命掙紮的人,自己的所謂煩惱其實根本不算什麼。
煩惱有時就是一種情緒,是自己給自己心頭纏繞的一個解不開的結。為什麼煩惱總是眷顧某一個人,是因為他心靈的窗戶緊緊關閉,不給幸福留出一點縫隙。如果心靈之窗開啟,幸福自然會走進來,在驅逐煩惱的同時,仰望到幸福。
幸福就是一頓榆錢兒飯
在幸福中生活的人,就像掉進了蜜罐子,隻能品味甘甜,不知道苦的味道。很多富有的家長,有意將孩子送到艱苦的地方鍛煉,這些孩子可能不理解家長的一片苦心。其實,家長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多了解生活,尤其在困境中品味生活,才能徹底明白,他們今天的甜源自父輩昨天的辛苦。
《南京日報》刊登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女孩子童年時期在農村吃榆錢飯兒的往事,雖然不是父母故意而為之,卻讓她對生活有了新的體驗。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童年的生活都應該充滿斑斕的色彩,童年的歲月都應該是一生最幸福的時光,對童年的回憶也應該飽含著一份甜蜜。但是,追思自己的童年,歡樂的日子固然很多,但是痛苦也在心靈深處留下了很深的印記。而那些在艱難困苦中尋找的兒時樂趣,就更加難以忘懷了。
女孩尚不懂事的時候,母親住院,她被寄養在鄉間的二姥姥家。每天在外麵和夥伴們瘋玩瘋跑,吃飯的時候,二姥姥總是找不到她。等他們吃過飯後她又跑回來了,致使二姥爺生氣地罵了她很多次,總是揚言不再給她飯吃,餓死這個瘋丫頭。她也常常頑皮地想,哪天一定自己做一頓飯,吃得飽飽的。
機會終於來了。那一天,她和小夥伴們正玩著的時候,突然感覺饑餓就像一條小蟲在胃裏上躥下跳。於是,她和夥伴們商量著中午自己動手做頓飯,先解決一下肚子的問題。
可是吃什麼呢?農村確實沒有什麼可吃的。
小剛提議說:“我們今天還是吃榆樹飯吧。”大家都愣住了。
“什麼?榆樹能當飯吃嗎?”她問。
小剛哈哈笑著說:“是吃榆錢兒飯。”他們也都笑了起來。於是,幾個小夥伴立即開始行動。
正值春天的季節,房後的老榆樹上,掛滿了淡綠色的榆錢兒,飽滿的榆錢兒壓得榆樹枝向下低垂著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誘人的光澤。她不禁想象著那榆錢兒吃在嘴裏時的感覺一定是語言描繪不出來的那種。在她恍惚的思緒還沒有走遠的那一瞬間,男孩子們已經敏捷地爬上了房後的老榆樹,他們向下扔著帶有綠綠的榆錢兒的榆樹枝,而女孩子則在地上不停地從樹枝上向下擼榆錢兒。一會兒,就擼滿了一小盆。然後,在小剛的指揮下,一夥孩子蹦蹦跳跳地跑回二姥爺家,開始生火做飯。他們這些比鍋台高不出多少的孩子一齊動手,洗榆錢兒、和麵、燒玉米秸,各有各的分工。她負責做大廚的工作——把和好的麵放在鍋裏,燒開後,撒上一層榆樹錢兒,放一些調料,再把大人們藏起來的香油也偷出來撒上幾滴,終於就聞到了麵糊糊的香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