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隨即站起身回答說:“我聽說過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淮北為枳,難道您不知道?桔樹生在淮南,就結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長成為枳,那葉子徒然相像,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水土的差異。老百姓生長在齊國,從來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會偷盜,這是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偷盜呢?”
楚王聽完緘默無語,說不出一句反駁的話,真是自討沒趣。
我們不能不為晏嬰的聰明才智叫絕,對於楚王的侮辱,給予了有力還擊,同時維護了自己及國家的尊嚴,顯現了語言的威力。
在一個使你尷尬的場合,可以適度地運用巧妙的語言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一種反唇相譏的智慧可以幫助你擺脫那些困擾的局麵。
抓重點要直奔主題
抓住說話的重點,是每一個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須修煉的,通過短短幾句重要的話,也許就可以成就一個人的將來。
說話是有技巧的,不能攻擊到對方的要害,就起不到什麼作用。對於那些善於操縱說話技巧的人不是與對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問題關鍵,一語擊中要害。這一點如果發揮得恰到好處,就可以幫助你成就大事。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願意窮其一生去學習科學、文學和其他各種知識,但他們卻完全忽視了語言能力的訓練和提高,這常常使他們顯得木訥呆板。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造詣很高,在社交場合卻羞於開口,沉默不語,像一個無足輕重的人,還有比這更令人沮喪的嗎?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眾場合滔滔不絕,自己卻靜靜地坐在一旁,隻有洗耳恭聽的份兒。其中的區別隻是,一個是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個卻是毫不在意。
談話如果抓不住重點、拐彎抹角、不著邊際,容易讓人厭倦。
假如與一個說話不著邊際、洋洋萬言卻切不中要害的人談業務,他人肯定會疲憊不堪,甚至會感到厭煩和惱火。
有一種人,你永遠也不知道他想說什麼,他總是在問題的周圍繞來繞去,盡力避免問題的實質。他們的思想銜接不起來,讓人無法理清他們的思路。倘若說話總是如此不著要點,會讓人無法忍受。
在生活中,人們都不喜歡和說話拐彎抹角、滔滔不絕,並且還是沒有主題的人打交道。他們每次都會使人失去耐心,即便你多次看手表,提示時間,他們好像視而不見,似乎沒有完的時候,這樣的人討厭至極。
一個有遠大抱負的年輕人,不能有這種習慣。這種習慣對事業的發展有嚴重影響,是成功的敵人!凡是工作效率高、有很高管理才能的人,無不說話簡練、利落、主題明確。
而人們喜歡和這樣說話的人做朋友,他們恰恰也是事業有成,口碑極好的人。如果隻是簡簡單單的通電話,他們不會有多餘的問候和致謝,而是三言兩語,直奔主題,還沒有等你反應過來,他們已經說“再見”了。和這樣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種享受。他們不會煩人,更不會無端耗費別人有限的時間和精力。
這種人是思維敏捷、善於決斷,以及高效率工作的人。如果一個人很早就注意自己的不足並能加以改進,做事思想集中,說話言簡意賅,就可以培養出很高的經營管理才能。在與他的交往中,肯定能夠體現出雷厲風行的素質。
可見,談話中抓住問題的關鍵是最重要的,說多了會給人一種厭煩,有時候這種厭煩就會轉變為疑惑。
漢代有一位著名丞相名叫蕭何,有一次向漢高祖劉邦請求將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讓給老百姓耕種。
上林苑是為皇帝遊玩、嬉戲、打獵、消遣的園林,劉邦一聽蕭丞相居然要縮減自己的園林,不禁勃然大怒,認為蕭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錢財,才這樣為他們說話辦事的。於是下令把蕭何逮捕入獄,同時審查治罪。當時的法官廷尉為討好皇上,隻要皇上認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
就在這緊要關頭,旁邊一位姓王的侍衛官上前勸告劉邦說:“陛下還記得原來與項羽抗爭以及後來鏟除叛軍的時候嗎?那幾年,皇上在外親自帶兵討伐,隻有丞相一個人駐守關中,關中的百姓非常擁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麼關中之地早不是陛下的了。您認為,丞相會在一個可謀大利的情況下而不謀,反而會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點小利嗎?”
簡單幾句話,句句擊中要害。劉邦深有感觸,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魯莽,對不起丞相的一片誠心,自己感到非常慚愧,於是當天便下令赦免蕭何。
漢代的另一位開國元勳周勃,曾經幫助漢室鏟除呂後爪牙,迎立漢文帝,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後來當他罷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後,一些素來忌恨周勃的奸偽小人便趁機向漢文帝誣告周勃圖謀造反。漢文帝竟然也相信了,急忙下令廷尉將周勃逮捕下獄,追查治罪。按漢代當時的法律,凡是圖謀造反者,不但本人要處死,而且要滅家誅族。
就在周勃大禍臨頭的時候,薄太後出來勸文帝說:“皇上,周勃謀反的最佳時機是您未即位時,當時先皇留給您的玉璽在他手上,而且他還統率著主力部隊,但是周勃一心忠於漢室,幫助漢室消滅了企圖篡權的呂氏勢力,把玉璽交給了陛下。現在罷相回到自己的小小封國裏居住,怎麼反而在這個時候想起謀反呢?”聽了這話,文帝的所有疑慮都沒了,並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