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的一番話,打動了景公的心,景公立即傳下命令,撤掉宴席,讓妃子和宮女們各自回去休息,並向弦章道歉。
自此以後,景公節製了飲酒,每日兢兢業業地處理朝政,大臣們看到景公又振作起來,一個個都盡心為國家出力,老百姓也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晏子說話時掌握好了時機,並且掌握了分寸,因勢利導,直接戳到了齊景公的痛處,而且讓齊景公心悅誠服,無話可以辯解,最終隻能夠虛心的接受意見。
西漢時期的關內侯鄂君也是一個非常懂得說話分寸的人,因為他說話有分寸,受到了漢高祖劉邦的賞識,甚至因此而被封侯,可謂是因為會說話而獲得成功的典範。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後代子孫的萬年基業,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還吵不完。
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
封爵受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傷,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屢戰屢勝,功勞最大,應當排他第一。”
劉邦在封賞時已經偏袒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在他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測出劉邦的心意,於是就順水推舟,自告奮勇地上前說道:
“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功,但都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輾轉運送糧食到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的,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麼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
這番話正中劉邦的下懷,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無比,連連稱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首位,可以帶劍上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將近一倍。他憑著自己察言觀色的本領,能言善道,舌燦蓮花,享盡了一生榮華富貴。
總之,說話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話,也會平添幾許分量,話少又精到,給人感覺深思熟慮。而說話的分寸決定與你談話的對象、話題和語境等諸多因素的需要。換句話說,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麵則是“失度”,什麼叫做“失度”呢?一般說來,對人出言不遜,或當著眾人之麵揭人短處,或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都說了。這些都是“失度”的表現:下麵我們簡要介紹一些在談話中禁忌的話題,接觸這些話題容易導致談話“失度”,產生不良效果。
隨意詢問健康狀況。向初次見麵或者還不相熟的人詢問健康狀況,會讓人覺得你很唐突,但如果是和十分親密的人交談,這種情況不在此列。
談論有爭議性的話題。除非很清楚對方立場,否則應避免談到具有爭論性的敏感話題,如宗教、政治、黨派等易引起雙方抬杠或對立僵持的話題。
談話涉及他人的隱私。涉及別人隱私的話題不要輕易接觸,這裏包括年齡、東西的價錢、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個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傷害,例如他離婚了或是家人去世了等。當然,若是對方主動提起,則要表現出同情並傾聽他訴說,但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問不休。
講一些低品位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話,在房間內說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尷尬和反感。
在人際交往中,談話要有分寸,認清自己的身份,適當考慮措辭。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應該怎樣說才能獲得更好的交談效果,是談話應注意的。
同時還要注意講話盡量客觀,實事求是,不誇大其詞,不斷章取義。講話盡量真誠,要有善意,盡量不說刻薄挖苦別人的話,不說刺激傷害別人的話。
博聞強學才是真本事
所以,汲取知識,掌握豐富的語言,擁有良好的口才,都會對一個人的成功給予影響,它要求我們用最快速度把精煉的語言引進自己的空間。
能言善辯、巧辯事理是成大事者的一項基本功夫,這種基本功夫被成為事者運用為說服人的一種智慧和技巧。
過去生活在皇帝身邊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提心吊膽。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因為不知道哪句話就會得罪聖上,一旦“龍顏大怒”,那麼就得有人腦袋搬家。
紀昀是乾隆時期的大學士,博學多才、能言善辯,他多次憑借自己的機敏和善辯,化險為夷。因此,他的故事常被人們津津樂道。
有一次,紀昀在皇宮翰林院率眾編著《四庫全書》。當時,正值盛夏,體胖的紀昀難忍酷熱,便脫衣光背,把辮子盤在頭頂,伏案閱稿。這時正巧乾隆皇帝從外麵走了進來,等到紀昀發現時,穿衣服已經來不及了,怎麼辦?有了!他一貓腰,鑽入案下,並將桌布拉好,準備皇帝一走,再出來繼續工作。誰知這一切都被乾隆看到了,他不動聲色來到紀昀案旁,坐了下來,並示意四周驚慌失措的眾人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