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聽到威嚇,並不慌張,反而嚴肅地說:“彭越守城,步兵特多,聽說大王來攻,怕百姓做內應才緊閉城門,他見人心不向他,才夜裏逃走。假如百姓們甘心助逆,同心堅守的話,大王能在多長時間內人城,恐怕最少也得十天吧!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開城迎駕,可見人民擁戴大王。如果大王不能體察民情,反要坑死壯丁,外黃以東還有十幾城,聽說了誰還敢迎降,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倒還有一線希望。試想,彭越必然向漢求援兵來攻,大王處處受敵,就算是處處打勝,也得把心力費盡。由此還不能說明有害無益嗎?”
當時的項羽本來就和大司馬曹無傷約定好了半月回去,現在已過了幾天,如果後麵十幾城遇阻,就會耽誤時間壞了大事。他反複考慮利弊後,終於答應了小孩的要求,還取了幾兩銀子送給小孩。
這樣,外黃城百萬人的性命由一個小孩曲折委婉的言辭而獲得了重生。人們不能不佩服這個小孩的膽量,但我們更佩服的是他人情人理的分析,從這裏你可以體會到“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兵”的道理。
從古至今,你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故事,有許多人都是憑借他們卓越的口才,縝密的思維,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終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為一個被人們銘記於心的成大事者。
機敏才能對症下藥
一個想要成大事的人講話不能隻顧自己,而應善於抓住對方語言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這樣才能靠機智取勝,才能事半功倍。
一個想要成大事的人講話不能隻顧自己,而應善於抓住對方語言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這樣才能靠機智取勝,才能事半功倍。
“對症下藥”,就是在遊說之前,要對遊說對象做客觀了解,把握對方的個性特征和行為表現,然後針對不同對手,采用不同的遊說對策。倘若不了解對手就倉促上陣,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雖有祈求之心,卻是事與願違。倘若能知人知己,因人施言,必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春秋時的孟子,在遊說齊宣王時,就成功地運用了此法。
聞名遐邇的齊宣王在戰國時尤好大喜功,愛講排場。他不但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欣賞300多人一起吹竽的熱鬧場麵。於是這支樂隊裏就混進一個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而且還一直混到齊宣王駕崩之後,才被齊湣王愛聽獨奏的新招嚇得逃之夭夭。
據《孟子》記載,齊宣王還好狩獵,為了尋歡作樂,曾在臨淄城郊建了一個方圓40裏的獵場,專門蓄養糜鹿等珍禽異獸以供他狩獵之用。這麼大的獵場,在當時的諸侯國中,可算是破格的了。可是,齊宣王還嫌其小,又恨齊國老百姓反對他建獵場的抱怨之聲。於是他問孟子道:
“當年周文王的獵場方圓70裏之闊,有這事嗎?”
孟子一到齊國,就知道宣王建獵場的事,而且了解到齊宣王濫殺進場百姓的殘酷行為。當宣王詢問他關於文王的獵場時,他立即答道:“聽說有的。”
齊王一聽,果有此事,便進一步問道:“果真如此,那他的獵場算不算大?”
“老百姓還認為它太小哩!”
齊宣王一聽,馬上說:“可是我的獵場才40裏,老百姓卻嫌它太大,這是什麼道理?”
孟子一見齊宣王滿腹牢騷的樣子,便乘機進言道:
“文王的獵場雖有70裏,但他多放養幼小的動物,而且與民同遊同獵,老百姓嫌它太小,不是正常的嗎?我來到齊國,一進國門先要問有什麼禁忌然後才敢入內。又聽說你建有40裏的獵場,倘若有人捕殺其中的獵物,罪同殺人,處以重罰。所以雖說隻有40裏,卻像一口深深的陷阱立於國中,老百姓認為它大,不也是正常的嗎?”
宣王聽完這些話低頭想了好一會,認為果真如此。從那以後,他不再覺得獵場小了,也不禁止百姓入場捕獵了。
孟子此次遊說齊宣王為什麼能成功?應該說與他善於運用因勢利導的技巧有很大關係。孟子來齊國的目的,就是讓宣王廢舊製,開放獵場與民同樂。但是,在什麼時候、在什麼情形下才能實現遊說的目的呢?恰好,齊宣王主動征詢他關於文王建獵場的事。於是,他針對齊宣王好大喜功、好講排場的秉性,還根據齊宣王經常以周文王的故事為引證的心理,先順水推舟,因勢利導地回答70裏的獵場屬實,而且“民猶以為小也”。
這樣做,一來順著宣王的性子,展開問題的討論,二來也能逐步順著話題引出齊宣王抱怨本國老百姓嫌40裏獵場規模太大的不滿情緒。兩個截然相反的獵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於是,此時的齊宣王是想知道下麵的答案。可以說這時孟子第一步遊說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接下來,他有條不紊地展開說辭:你不是喜歡效仿古代聖王之事嗎?但你要知道文王的70裏獵場是與民同樂的,所以老百姓嫌它小,而你齊宣王呢。獵場雖隻40裏,然而有“殺其糜鹿者如殺人之罪”的虐民律令,此猶如一口深深的陷阱立於國中,老百姓能不怨其大嗎?齊宣王終於明白了獵場麵積不在大小而在於其是為己還是為民的道理,最終,接受了孟子的勸說。
某公司老板陳先生眼下資金周轉不靈,如不及早籌措到位,會直接影響公司的生意和聲譽。他本想向銀行貸一筆款,但是,銀行卻不願意再多借給他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