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企業家們紛紛將資金投向小企業,許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也流向中小企業,使中小企業在經濟中的活躍程度和發展速度已經超過大企業。
中小企業的興起衝擊著舊觀念,人們不再盲目地崇拜“鋼鐵巨人”、“汽車大王”,小有小的好處,已經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小企業在西方世界蓬勃興起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大公司的分散化趨勢。國外許多大公司都在力爭縮小規模,化整為零,以醫治“大企業病”。例如,日本東芝公司就已經把有關的半導體設計部門分為若幹個小公司,以提高其專業化程度,加快設計進程,降低設計費用,結果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也已劃為8個規模較小,但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工廠。
中小企業,由於其特殊機能在維持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方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也不例外,據國家工商局的統計,全國登記在冊的企業中90%是中小企業。為數不多的中小企業恰恰正是國民經濟的血和肉,應當在現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發揮其作用。
2.興起有因,發展有源
中小企業為什麼能夠在近二三年中有較大的發展?我們不僅要看到科技發展水平、生產力狀況、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而且還要充分認識到中小企業的特點和優勢。
(1)新技術革命引起了企業分散化、小型化的趨勢。機器大生產的基本特點是標準化、專業化、通用化和集中化,是資本密集型的大規模生產,它要求物資、能源和人口的高度集中。而伴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出現了諸如電子、激光、生物工程、光技術等一係列新興部門,產品也由過去的“重厚長大”趨向於“輕薄短小”。在《第三次浪潮》中,托夫勒曾形象地說,第三次浪潮製造業的特征,是生產短期的個別的或完全定做的產品,“以致可彌為‘足夠老鼠喝一口的牛奶’量”。也正是由於這些因素的深化,引起了企業規模分散化、小型化的趨勢,從而導致了中小企業的蓬勃興起。
(2)現代社會分工協作體係日益深化,需要中小企業。由於分工日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各種經濟實體之間互相聯係、互相依賴的關係日趨增強。分工協作關係的深化,盡管不能消除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吞並與反吞並的矛盾,但卻使得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相互製約進一步加深了,使許多適合於中小企業經營的生產活動得以從大規模生產中獨立出來,如醫藥、化妝品等化學工業。大量中小企業的存在已經成為壟斷組織克服“大企業病”、提高效益、獲得更多利潤的一個重要條件。大中小企業並存的企業規模結構模式,是生產社會化在當代條件下的一個基本表現形式,是現代大企業運行不可缺少的輔助基礎。日本汽車工業工人約60萬人,而為汽車製造商服務的輔助廠家和其他部門企業的工人就有近400萬人,而這些企業大多數是隻有數人或數十人的小企業。無怪乎人們常說,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並存的“二重經濟結構”是日本經濟效益高、發展快的奧秘所在。
(3)社會消費需求的易變性、多樣化和個性化,也有力地刺激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這些領域也是中小企業的“天然避難所”,因為在這些領域大企業往往難以開展大批量的自動化裝備,也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需求變化。還有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中小企業的崛起。
(4)另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中小企業擁有其自身獨具的優勢,這主要表現在;
①企業規模小,層次少,易於形成高效率的經營管理決策。而且中小企業的非生產性費用、人工成本都比大企業低,並且設備的利用率也比他們高。
②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少,轉產適應性強,吸收新技術快,管理靈活。船小好調頭,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中小企業信息不靈、實力單薄、技術落後等弱點。
③中小企業大多專業性強,產品單一,具有創造低成本、高質量的拳頭產品或獨家產品的潛力。
中小企業迅速發展,還由於它們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各國政府對其發展越來越重視。在許多國家,中小企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就業人數。發展速度已經超過大企業,以致國外有人稱之為“經濟中的一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