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夙敵公孫氏覆滅,高句麗第十一代東川王以下無不歡欣鼓舞。此時魏國正忙於應付薑維北伐,內部曹氏和司馬氏的鬥爭又日趨激烈,無暇顧及邊事。東川王嚐試著攻打遼東的一些邊城,小勝幾場,便自以為兵強馬壯,大吹大擂。有個識時務的大臣沛者得來向國王絕食死諫,勸他不要與大魏為敵,以免惹來亡國之禍。然而東川王正做著一統遼東的美夢,哪裏聽得進去。
報應果然很快來了,公元244年,吳、蜀方麵戰事稍息,魏國方麵派大將毋丘儉率步騎萬人,東出玄菟郡,向高句麗進發,以報其侵寇之仇。高句麗東川王發動全國兵馬,得步騎兩萬(傾舉國之兵才兩萬,的確還是個小國),親自迎敵至沸流水,戰魏軍於梁口(今通化市江口村)。
兩軍對陣之時,習慣於群毆戰術的高句麗軍自恃人多,憑著一股蠻勇毫無次序地衝向以嚴整方陣迎敵的魏軍,結果自然被打得大敗,魏軍斬首數千級。東川王率少數殘軍狼狽逃回,龜縮進丸都山城。毋丘儉得勝後繼續挺進,不久便包圍了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矗立於高山之上,城牆全部由巨石砌成,非常堅固。魏軍從下麵仰攻非常困難。
但毋丘儉繞著城池轉了一圈,卻發現了一處破綻。原來丸都山城的西北麵是一處懸崖峭壁,高句麗軍認為不會有人從這裏攻上來,就沒有布置多少防禦工事,守兵也不多。
然而毋丘儉偏偏就選擇了這裏作為突破口,他采用正麵佯攻,西北偷襲的戰法,選派一些身強體壯善於攀登的士兵,帶著兵器長繩,偷偷地順著山崖爬上去,先幹掉為數不多的守兵,再用繩子把馬匹和戰車吊了上來,從守軍背後衝殺進來。高句麗軍大亂,從正麵佯攻的魏軍趁機突破了城牆,丸都山城於是陷落,東川王倉皇逃竄。
據《三國誌》所載,為了震懾敵國,魏兵“屠丸都”,將全城老弱婦孺全部殺光,唯獨對當初勸說國王不要侵犯魏國的沛者得來一家網開一麵,“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公元245年,毋丘儉再次遠征高句麗,東川王一聽這瘟神又來了,嚇得放棄都城逃竄。
毋丘儉派玄菟太守王頎一路緊追東川王,過沃沮(朝鮮西北部)千餘裏,最終還是沒有追上(東川王逃命的本事和劉備有得比),於是就在肅慎(大約相當於黑龍江流域)南界刻石紀功〔1904年,毋丘儉刻石記功碑在吉林輯安被發現,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帶著俘獲的大批高句麗人於公元246年凱旋回國。東川王最終也沒能回到高句麗,在逃亡中抑鬱死去。〔注:據《三國史記》載,高句麗以詐降計刺殺王頎,打敗魏國追兵。此事不見於中國史籍,應為其吹噓之語。〕
毋丘儉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東北邊患從此一掃而空,使得魏國在日後討伐吳、蜀兩國的戰事中再無後顧之憂。
魏兵的兩次侵襲,使得高句麗人口、國力損失慘重,幾遭滅頂之災。十幾代熱病拚死打下的祖宗基業,被東川王這個不肖子孫丟得精光。原屬高句麗統轄的朝鮮半島嶺東穢貊地區,被魏國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附屬的小邦也紛紛叛離,高句麗的版圖又縮回了朱蒙立國之初的狀況。這次沉重的打擊,使叛服無常的高句麗安分了好一陣子。以後四十餘年,不敢再向遼東入寇,並頻頻向魏、晉納表稱臣,僥幸苟延殘喘了下來。
[新的對手]
西晉末年,中原爆發“八王之亂”,狼煙四起,各地的邊防部隊不得不全麵收縮。313年,晉軍放棄樂浪、帶方兩郡,完全撤出朝鮮半島。高句麗毫不費力地接受了這兩郡,東山再起。然而就在高句麗把目標轉向遼東時,一個新的對手——鮮卑慕容氏,在遼西崛起了。
慕容氏,就是金庸小說中著名的慕容世家的先祖。慕容氏本為東部鮮卑三大部(段氏、宇文氏、慕容氏)之一,生活在今天的大興安嶺東麓,後來南遷遼西。在毋丘儉東征的時候,慕容氏就曾經配合魏軍東征,同高句麗也算是老冤家了。
鮮卑這個民族,不僅在中國曆史上占據著相當大的篇幅,對於二十世紀武俠小說的貢獻,也是相當之大。鮮卑族的幾個著名姓氏,在武俠小說當中出現的頻率都相當高,首當其衝的就是慕容,不少小說中都有姓慕容的高手,不一一說了。再有就是獨孤氏(如金庸小說中雖然沒出現過真容,但所有人都認為武功高的離譜的獨孤求敗)、宇文氏(如黃易《大唐雙龍傳》中的宇文化及兄弟幾個,都是曆史上的真人)、拓跋氏(還是黃易,《邊荒傳說》中寫到了拓跋珪,也寫到了慕容垂)等等,另有考證說大理段氏就是鮮卑段氏的後裔,如此來說,那段譽整天和慕容複作對,還是有曆史淵源的……
魏晉之際,慕容氏自遼西遷於遼東北。294年,其酋長慕容嵬徙居大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據有遼水流域,開始了定居的農業生活。307年前後,慕容嵬自稱鮮卑大單於,正式成立了獨立的政權,即後來的前燕。
根據《晉書?慕容廆載紀》的記載,慕容廆“幼而魁岸,美姿貌,身長八尺,雄傑有大度”,是個很帥氣的偶像派加實力派。從他開始定下了慕容氏的基因,男的帥,女的美,幾乎沒有例外的,而且一個個的都是狠角色。他的兒子如慕容翰、慕容皝,孫子如慕容俊(建前燕)、慕容恪、慕容垂(建後燕)、慕容德(建南燕),在十六國的曆史上都zhan有重要的地位。人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可看看孫權那幾個兒孫,一個比一個不成樣子,真不如生子當如慕容廆,這樣三代之內就都有保障了。
在軍事上,慕容廆確實很會打仗,除了剛出道的時候被晉武帝司馬炎教訓了一番之外,幾乎是屢戰屢勝。他先滅了扶餘,把扶餘王逼得自殺,又狠狠收拾了喜歡搞小動作的宇文氏和段氏,中間還抽空掃蕩了一下在旁邊渾水摸魚,入寇遼東的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