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前三國征戰之高句麗篇(一)(1 / 3)

朝鮮半島的前三國時代,是朝鮮文明由中華文明的旁支轉向獨立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那個時代,朝鮮半島群雄並起,戰火紛飛。中原王朝和日本國也時不時插上一腳。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大強國相互對峙,主導著半島曆史的發展。而這三國中,又以高句麗立國最久,實力最強,影響也最廣。因此本文就從高句麗說起。

[艱難創業]

高句麗的開國始祖朱蒙,原本是扶餘國王的庶子。朱蒙精於騎射,富有韜略,引起了扶餘王嫡子的嫉妒,意圖加害於他。公元前37年,朱蒙率眾出奔,在渾江上遊的卒本川(今吉林桓仁縣境內)建立國家,起初定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因為此地屬於漢朝的玄菟郡(已經後撤到遼東的那個,不在朝鮮半島)高句麗縣,後來史書就把這個國家稱為高句麗。到朱蒙之子,瑠璃王類利即位後,因為受到扶餘、鮮卑的攻擊,將王城由紇升骨城遷往國內城。

(漢朝時朝廷對邊境郡縣的控製力很弱,有的郡縣隻有幾個軍事據點,沒有居民,還有的幹脆隻存在於紙麵上,用來哄哄皇帝高興罷了。高句麗縣屬於前一種。)

高句麗建國之初,統治範圍僅限於吉林省東南端的渾江、鴨綠江一帶,土地也不適合耕種,因此窮得叮當響,連宮殿也沒錢修,還老是鬧饑荒。人要是窮到極點了,那真是什麼事都幹得出來。朱蒙帶著手下一幫窮鬼四處打家劫舍,將周邊小邦打得哭爹喊娘,使高句麗的版圖大為擴張,逐漸成為東北地區的重要國家之一。

此時西漢已經進入衰落時期,帝國邊防全麵收縮,對境外各族則放任自流。因此西漢元帝、成帝、哀帝和平帝都承認了高句麗的王號,將它歸於玄菟郡管轄。高句麗從建國之時起,就麵臨著北方扶餘國的強大壓力。兩國同文同種,都想一口吞下對方,於是乎轟轟烈烈地打了十幾年,扶餘漸漸落了下風。公元21年12月,高句麗大武神王違反常例,在隆冬季節發兵討伐扶餘,大獲成功。次年2月,兩軍決戰,高句麗名將怪由斬下了扶餘國帶素王的頭,一舉擊敗了扶餘軍。此後扶餘長期陷入內亂,不得不成為高句麗的附屬國,最後於公元494年正式並入高句麗。

然而,就在高句麗開始度過建國的艱難時期時,新的危機又降臨了。

[漢軍來襲]

公元9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王朝。這位王皇帝在掌權以前倒是禮賢下士,頗有賢名。但登基後卻仿佛變了個人似的,對內對外昏招連連,很快把天下鬧得動亂四起。

在對外關係上,這位王皇帝一是講究禮儀,像高句麗這樣的小國怎麼好僭越稱王?於是降一級為侯;二是喜歡幫人改名字,比如把“匈奴單於”改成“降奴服於”,大搞精神勝利法,氣得匈奴單於幹脆不玩了,直接宣布造反。

王莽聞訊調集30萬大軍討伐匈奴,還征發高句麗人出戰。高句麗方麵本來就對莫名其妙的降級大為不滿,派去的兵也是全無鬥誌,紛紛流亡到塞外當馬賊,還打死了遼西大尹田譚。這還了得,王皇帝當即派大將嚴尤前去討伐,而嚴尤也是個騙功的能手,到了邊境後擺了個鴻門宴,斬了被誆騙來赴宴的高句麗邊境守將延丕,然後一封捷報送入長安。王皇帝大為欣喜,又發揮了一把他的惡劣嗜好,再搞精神勝利法,貶高句麗為“下句麗”、高句麗王為“下句麗侯”,硬生生逼反了高句麗,從此高句麗成為東北的一大邊患。

公元14年,高句麗人攻占了玄菟郡的高句麗縣,進而襲擊遼東、玄菟、樂浪諸郡。公元28年,東漢遼東太守發兵大舉反擊,高句麗無力抵擋,大武神王下令堅壁清野,放棄國都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縣),退守更為堅固的丸都山城(今集安縣西之山城子)。漢軍圍城三月,丸都山城糧草將盡,大武神王急中生智,派人給遼東太守送去酒和鯉魚(丸都山城中有可以養魚的蓄水池)。這時漢軍的糧草也所剩無幾,遼東太守以為城中糧草尚足,隻得退兵。高句麗總算是躲過了滅頂之災。

四年後,漢光武帝鑒於中原殘破,決心偃武修文,不欲再生邊事,重新冊封了高句麗的王號。但這時兩國積怨已深,不是一紙詔書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了。同時高句麗也從劫掠漢地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少好處,不願意停戰。公元37年,高句麗軍渡過鴨綠江南侵,一度占據樂浪。七年後,光武帝出兵反擊,收複樂浪,雙方議和。漢朝劃清川江以北歸高句麗所有,以南歸漢廷直轄。至此,高句麗的國土才正式擴展到朝鮮半島,說高句麗是古代朝鮮的一部分,實在是有些勉強。

此後,高句麗把主要精力放在征服周邊小邦和加強王權上,六十餘年不曾對漢朝用兵。至二世紀初,高句麗又故態複萌,屢次攻打遼東、玄菟、樂浪、帶方諸郡,但都被擊敗,未能拓展寸土。漢軍也無法滅亡高句麗,雙方就這麼僵持下來。

[滅頂之災]

東漢末年,公孫氏割據遼東。高句麗曾經想趁中原大亂的機會奪取遼東,結果反被公孫康焚毀了國都國內城,隻好遷都丸都山城。不過高句麗的進犯也拖住了公孫氏西進的腳步,使其未能在中原逐鹿中一顯身手。此後的曹魏將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南方吳、蜀兩國上,對公孫氏的割據持默許態度,高句麗和公孫氏雙方就這麼一直對峙了下去。

但是形勢很快發生了變化,隨著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曹魏從西南戰線騰出手來,立即將矛頭指向了桀驁不馴的公孫氏。公元237年,司馬懿率水陸大軍四萬出征遼東,數月後大破公孫氏,家主公孫淵逃奔至梁水被殺。魏國在公孫氏故地設平州,轄遼東、玄菟、昌黎、樂浪、帶方五郡,並且在襄平(今遼陽)設東夷校尉主管防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