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右渠所生活的時代,正值西漢擊敗強敵匈奴,在軍事上全麵擴張的階段。朝鮮在這種情況下對漢朝采取敵視政策,又不拉攏其他盟國,以偏僻小國之力妄圖與強漢對抗,本身就是在自取滅亡。其亡國的命運,從漢武帝發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
不過,就是在這樣的必敗之戰中,朝鮮的頑強還是出乎人們的想象。縱橫大漠無敵手的大漢強兵,竟然在小小的朝鮮三番五次地碰壁。領兵東征的將領,沒有一個得到好下場。但是戰爭雙方的國力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朝鮮的英勇奮戰,也隻能成為亡國之前的一首鎮魂曲罷了。
[初戰受挫]
漢武帝雖然決心征服朝鮮,但他同時還要對匈奴、西域和西南夷用兵,國內因為長期戰爭的消耗也顯得有些不穩,必須留兵鎮守。因此,漢朝一時竟然抽調不出足夠的軍隊,隻好招募罪犯湊數(就象現在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喜歡從監獄裏募兵一樣,都是兵源匱乏造成的,不過質量就有點難保證了)。
元封二年秋(前109),樓船將軍楊樸率新募之軍五萬自齊地走海路,左將軍荀彘率燕、代之地的邊軍從遼東走陸路,對朝鮮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全麵進攻。朝軍也據險而守,作好了抵禦漢軍的準備。
漢軍的行動從一開始就很不順利。荀彘的遼東軍團在到達清川江一帶後,與朝鮮的主力部隊相遇。朝軍借助複雜的地形據險而守,荀彘多次進攻朝軍防線都被擊敗,遼東軍團甚至一度被朝軍擊潰。雙方在這一地區陷入僵持。
走海路的楊樸更慘,他為了搶功,沒等荀彘抵達戰場,也沒來得及聚攏全軍,就帶著區區7000人渡海登陸,直奔朝鮮首都王險城。朝軍由於兵力盡在清川江前線,來不及阻擊,楊樸得以順利抵達王險城下,但他的好運氣也到此為止了。衛右渠探聽到他的軍隊不多,就率軍出城反擊,楊樸的軍隊被衛右渠打得一敗塗地,四散奔逃。連楊仆自己也逃到山中東躲西藏了十多天,才好不容易收攏起殘部,依靠附近傾向漢朝的部族勉強堅持下來,一時無力再戰。這其中既有楊樸貪功冒進的關係,也說明混編了罪犯的軍隊戰鬥力低下。
[和談失敗]
漢武帝見戰事毫無進展,而後方同時支持多個戰場長年累月地作戰,也實在有點吃不消,便起了和談的念頭。在初戰受挫後,武帝派出衛山出使朝鮮,希望能夠依靠軍事壓力勸諭衛右渠歸順。
衛右渠在一番激戰後也認識到了漢軍實力的強大,收起了之前的狂妄之心。當衛山前來和談的時候,衛右渠便叩頭謝罪,表示願意臣服,還給楊樸部提供了一批糧草以顯示和談的誠意。衛山也見好就收,同意停戰,帶著作為人質的朝鮮太子回國。
本來事情到這裏已經結束了。但當衛山渡過清川江時,發現朝鮮太子居然帶了上萬武裝人員隨行。衛山和荀彘擔心朝鮮人入境後會叛變,就要求朝鮮太子將這些人解除武裝。朝鮮太子疑心衛山是在設計殺害自己(涉何刺殺朝鮮裨王長的先例,令太子對漢朝缺乏信任,所以要帶這麼多人),幹脆又帶兵回去了,歸順一事也就沒了下文。
衛山回到長安彙報了此次出使的經過,漢武帝聽說本已成功的和談又被搞砸了,一氣之下殺了衛山,下令前線繼續進攻。
[血戰王險]
再次開戰後,荀彘終於突破了朝軍的清川江防線,從西北方向逼近了王險城。楊樸的軍隊也從南方趕來同他會合。兩支軍隊開始猛攻王險城,但苦於城池堅固,血戰數月依舊久攻不下。時間一長,漢軍內部也出了問題。
漢軍的兩員主將中,荀彘常在宮廷侍奉漢武帝,比較受寵,手下的燕、代邊軍也很強悍,急於立功,因此攻勢很急。而楊樸剛一登陸就遭大敗,全軍上下都有些膽怯,力主和平解決,朝鮮大臣也派人到楊樸軍中商議投降的事,因此對攻城不太積極。
荀彘幾次和楊樸約定共同作戰,但楊樸忙著招降朝鮮大臣,一直不肯出兵。荀彘見楊樸無心作戰,又和朝鮮背地裏有來往,便疑心他要謀反。正好這時漢武帝見東征大軍久戰不勝,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到前線督戰。公孫遂一到朝鮮,荀彘就向他報告楊樸有投敵的嫌疑。兩人一合計,立刻逮捕了楊樸,並由公孫遂押送回國。漢武帝得到報告後大怒:朕是要你去協調作戰的,你怎麼去鬧內訌了?當下誅殺了公孫遂。楊樸也因為此前的戰敗而被判了死罪,總算他還有點積蓄,最後花錢贖為平民(古時候,罪行都是明碼標價的,寫《史記》的司馬遷就是沒錢贖罪被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