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朝鮮這邊,荀彘合並了楊樸的部下,繼續猛攻王險城。激烈的攻防戰從元封三年(前108年)的春天打到夏天,漢軍屍積如山、血流成河,王險城還是沒有打下來。不過朝鮮的大臣們已經失去繼續抵抗的信心了,一個個溜出城外投降。當年夏天,朝鮮宰相尼溪相參派人刺殺了朝鮮王衛右渠,率眾投降。但漢軍還沒來得及入城,衛右渠的親信成已就發動了兵變,重新控製了王險城。荀彘命令投降的朝鮮大臣發動平民配合漢軍攻城,終於擊殺成已,攻下了王險城。衛氏朝鮮終於滅亡。
荀彘得勝而歸,想不到等著他的不是封賞而是斷頭台!朝廷以戰時爭功,構陷同僚以及指揮失當的罪名將其處死,棄屍市井。至此,從涉何、衛山到楊樸、公孫遂、荀彘,凡是參與了東征朝鮮之役的漢朝文武官員,全部無一善終。倒是衛右渠的兒子衛長降被封為溫陽侯,得以安享餘年,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漢四郡與樂浪文化]
西漢滅亡衛氏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了樂浪(今平安南道)、玄菟(今鹹鏡道)、臨屯(今江原道)、真番(今朝鮮黃海道和韓國京畿道)四郡,史稱“漢四郡”。
公元前82年,因為當地部族的不斷叛亂,西漢廢止臨屯和真番兩郡,將還能控製的地區並入樂浪郡。公元前75年,又因為同樣的原因,將玄菟郡後撤到了遼東(遷走屬民,類似東晉僑郡,地變了人沒變)。樂浪郡變成了西漢在朝鮮半島上的唯一郡治,王莽政權的新朝時期,樂浪一度獨立。公元30年,東漢朝廷又收複了樂浪郡。
到了東漢建安九年(204),割據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的公孫淵)為了抵禦韓人北上,將樂浪郡屯有縣(今朝鮮黃海道黃州)以南劃為帶方郡。漢族在朝鮮半島北部的統治,一直維持到了西晉末年。
“漢四郡”中,樂浪郡存在時間最久,範圍最大,因此,漢、魏、晉統治朝鮮半島北部時期所傳播的中原先進文化技術被稱為樂浪文化,其萌芽是與漢四郡的設立同時發生的。兩漢時期在中央政權對邊郡的有效管理之下樂浪文化得到了高度發展,隨著漢末以來中原地區不斷出現的動蕩局勢,樂浪文化開始逐步衰落,最終被南下的高句麗勢力中止了發展進程。
現存的樂浪文化遺址主要是遍布朝鮮朝鮮半島北部的各類墓葬與古城遺址。樂浪文化綿延300餘年,使東北和朝鮮半島相當廣大的地區初步擺脫了野蠻和愚昧。開始走向文明。對後來的朝鮮半島的“前三國時代”甚至日本文明的誕生都有一定影響。
[韓人興起]
就在衛氏朝鮮建立的同時,朝鮮半島南部的韓人也開始興起,先後建立起許多奴隸製小國,踏上了走向文明的道路。
韓人主要分為三支,合稱三韓。其中馬韓在西,勢力最強,後來形成了百濟國;辰韓又稱秦韓,自稱是中原移民後裔,主要居住在今天的韓國慶尚道一帶,後來形成新羅國;弁韓位於朝鮮半島最南端,勢力最弱,後來形成金官國,又稱伽耶國,在前三國時代後期成為日本殖民地。現在的朝鮮族就是以韓人為主體形成的。
韓人最早的文明國家是箕子朝鮮的末代國君準王建立的辰國,當時,他僅僅帶了一小股侍衛,就攻破了三韓中最強的馬韓(當時韓人的武力實在是……),建都金馬郡,自號南康王。辰國最強盛時曾經基本上一統三韓,但很快就因為三韓各自國家的興起而分崩離析,大約在東漢末年滅亡。
三韓地區很早就開始從事種稻、養蠶、織布等生產活動,農業和手工業在漢代就已經很發達,並且傳入了日本。此外辰韓還有著名的優質鐵礦,漢朝和日本都曾向其大量進口礦石。
隔海相望的日本在其古代國家形成之初,便對富庶的三韓垂涎不已,在前三國時代就多次渡海發動侵略戰爭,曾長期占領半島南端。因此,在敘述前三國時代的朝鮮半島曆史的時候,就不能不提到日本人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