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迷霧中的古朝鮮(3 / 3)

朝鮮見狀,認為有機可趁,便舉傾國之兵伐燕。遺憾的是,朝鮮的軍事水平還停留在八百年前的商代,即使是在戰國七雄中排名倒數第二的燕國,也不是落後的朝鮮可以對抗的(就好象上世紀八十年代阿根廷見大英帝國日薄西山,便出兵馬島,結果被打得灰頭土臉一樣,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啊)。

燕國名將秦開僅僅率領數千燕軍,就輕易地將入侵的朝鮮軍殺得一敗塗地,反而攻入朝鮮境內。朝鮮國失地千裏,大半國土淪陷,一直後退到了今天的清川江以南地區,才穩住腳步。如果不是此時齊國伐燕,秦開奉命回援,朝鮮很有可能就此滅國。即使是這樣,朝鮮也被迫放棄清川江以北全部國土,並向燕國上貢稱臣,才得以苟延殘喘。燕國滅亡後,朝鮮又向秦、漢稱臣。

西漢初年,各異姓王諸侯先後反叛,其中燕王盧綰於公元前195年被樊噲擊敗,逃亡匈奴,他殘餘的數千軍隊則在大將衛滿的指揮下流亡朝鮮。箕子朝鮮的末代國君準王拜衛滿為博士(基本上相當於軍事顧問),賜以玉圭表示接納,並將他們安置在朝鮮西北邊界上的“難民營”裏,希望衛滿能夠幫助他鎮守邊境,防禦漢朝入侵。

但是衛滿卻是一個野心勃勃之人,他到達邊境的“難民營”後,便四處串聯。當時,這一地區有很多在秦漢之際躲避中原戰亂而流亡朝鮮的趙、燕、齊各國移民。衛滿設法籠絡了這些移民,建立了自己的班底。公元前194年,衛滿派人向準王假傳消息,詐稱漢朝要派大軍來攻,請求入京勤王。準王不知是詐,便許諾了衛滿的請求。於是衛滿趁此機會,率軍向首都王險城進發,然後突然發動叛亂,一舉攻入王都,準王倉皇南逃。衛滿遂吞並朝鮮全國,衛氏朝鮮從此建立。

(難怪約旦一方麵要用巴勒斯坦難民營擋著以色列,另一方麵又對巴解組織百般防範,還是擔心引狼入室啊!黎巴嫩就是因為接受了太多巴勒斯坦難民,結果引發了內戰。看來接受別國難民不僅僅是人道主義行為,也是對本國政治、軍事實力的一大考驗啊。)

這個時候,漢高祖劉邦已經去世,西漢政權外有匈奴壓迫,內則因長年戰亂破敗不堪,無心討伐偏遠之地的衛滿,於是授意遼東太守同衛滿和談。雙方約定:衛滿向漢朝稱臣,不得騷擾漢境,也不得阻止周邊小國向漢朝朝貢、通商;漢朝則承認衛滿的朝鮮王位,並給予一定資助。因此,衛氏朝鮮同箕子朝鮮一樣,也是中原政權的附庸國。

依靠漢朝的資助,衛滿多次對外用兵,將國土擴大到方圓數千裏,真番、臨屯等小國都被迫依附於他,其國力迅速超越了長期積弱的箕子朝鮮。當時的衛氏朝鮮,在東亞也算是排得上號的文明大國了。

[衛氏朝鮮的末路]

衛氏朝鮮傳到第三代衛右渠的時候,衛氏政權的實力已經相當強大,這自然引起了漢朝的戒心。加上衛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漢朝朝貢,拒絕到長安朝見天子,而且還阻礙鄰近真番等小國與漢朝通商朝貢。這自然引起了剛剛打敗匈奴,以“千古一帝”自居的漢武帝的極大不滿,雙方關係也由盟友開始轉向敵對。漢朝開始采取措施製約衛氏朝鮮。

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朝鮮半島中部的穢君國(大約在當前的朝韓分界線的西段附近),因長期受朝鮮王衛右渠的欺壓,國王南宮氏率眾28萬歸降漢朝,漢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以便於從南北兩個方向鉗製朝鮮。但由於統治困難,三年後隻好罷撤。

元封二年(前109),漢武帝派涉何為使節前往朝鮮,勸諭右渠王改變對漢朝的敵視政策,結果衛右渠幹脆拒絕接旨。涉何由此認定朝鮮已經謀反,在回國途中刺殺了護送他出境的朝鮮裨王長,還向朝廷請功(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功可以請的,在外交場合殺死外國武官也能算戰功?)。漢武帝封涉何為遼東郡東部都尉,計劃激怒朝鮮前來挑釁,好名正言順地發兵討伐。

衛右渠果然中計,不久便發兵突襲遼東,殺死了涉何。漢武帝立即於當年秋天下令討伐朝鮮。漢軍挾大破匈奴之餘威發兵東向,衛氏朝鮮的喪鍾敲響了。

起點閱讀器,看書更方便(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