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迷霧中的古朝鮮(2 / 3)

[箕子東行]

傳說中的檀君朝鮮畢竟過於虛無飄渺,即使在愛鋪張的李氏朝鮮時代,也沒有將它列入正史,而是以公元前十一世紀的箕子朝鮮作為本國曆史的開端。

箕子,名胥餘,是商紂王的叔父,官至太師,並主管占卜(甲骨文就是他這類官員的傑作)。在商朝末期,他曾多次向紂王進諫,結果被聽得不耐煩的紂王關進了大牢。一直到周武王攻破朝歌,箕子才被放出來。商朝滅亡後,周武王一度想要任用箕子,但箕子認為自己是商朝王族,不能出仕敵國,表示:“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殷商如果滅亡了,我不會作新王朝的臣仆)。”(《尚書?微子》)最後在他52歲的時候(約前1122年)率領5000名殷商遺民遠徙遼東,與那裏的東夷同族會合,定都王險城(今朝鮮平壤),建立了新的家園。周朝出於穩定邊疆的考慮,在分封諸侯時,封箕子為朝鮮侯,這就是箕子朝鮮的由來。

公元前十一世紀的朝鮮,同秦、晉、齊、楚一樣,是周初八百諸侯之一,受周天子號令,還談不上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而隻是中原政權的附庸。

箕子朝鮮的建立,給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第一次帶來了文明的曙光。箕子在給朝鮮半島帶去耕種、紡織、金屬加工等技術以及治國禮法的同時,也使殷商的許多傳統習俗在朝鮮的土地上得以保留。例如“殷人尚白”,而現在的朝鮮人也大多喜歡穿白色衣服。

商朝人迷信鬼神,崇尚占卜,箕子就是專門幹這一行的。他所建立的古朝鮮,自然也就是巫師盛行,祭祀成風,《檀君神話》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傳說中的檀君朝鮮和真實的箕子朝鮮有許多共通之處。排開一切邏輯術語,我們可以列出這樣一係列等式:箕子向周朝請封朝鮮=桓雄向天神桓因要求得到朝鮮半島作為領地;箕子東行=桓雄下凡;3000名下凡的隨從=5000名殷商遺民;箕子帶來了商朝的技術、禮儀與法律=桓雄教臣民360種技藝並編製法律;移民與當地人通婚生子=桓雄化作人形與熊女生下檀君。

除此之外,箕子東行的目的地是東夷同族居住的朝鮮半島,因此沒有發生對土著的征服戰爭就得以立國,這和桓雄下凡和平立國一致,而且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的首都都是平壤。箕子朝鮮傳承41代(約前1122~前194年),很少與周邊發生衝突,也可以稱得上“寧靜的晨曦之國”。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檀君神話》是箕子朝鮮時代的統治者為了將自身神化,並保持殷商遺民的較高地位(天神下凡的隨從),以穩定統治所編輯的官方神話。反映了文明程度較高的殷商遺民在故國滅亡後,到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朝鮮重建國家的曆史。

不過,同當時的中原文明相比,箕子所帶去的殷商文化畢竟是相當落後的,加上之後千年時間裏同中原缺乏交流,致使箕子朝鮮的社會製度一直停留在奴隸社會的初級階段,同正在進入封建社會的中原列國根本無法相比。這種文化上的脫隊落後,大概也是日後朝鮮文明脫離中華文明而走向自行發展的一大原因。

[衛滿篡國]

箕子朝鮮的版圖,大約包括了現在的遼寧省東部和朝鮮半島西北部地區,與控製現在遼寧省西部的燕國接壤。人口最多的時候約有50萬。

春秋戰國時代,周室衰落,群雄爭霸。朝鮮由於國力弱小,地處偏遠,在這個動蕩的年代基本上隻是一個看客。其間唯一的一次嚐試,發生在公元前三世紀初的戰國後期。當時,燕國在“五國伐齊”之戰(公元前284年)雖然一度占領齊國大部分地區,但是最終被田單的火牛陣擊敗(公元前279年),所得之地盡失,國力、軍力都受到沉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