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謹小慎微性格的人生沉浮(1 / 2)

第五章 不同性格演繹不同人生

謹慎諸葛亮北伐終失敗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上書劉禪,自己也表明自己是謹慎的性格。但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是對諸葛亮謹慎性格失敗的總結。

諸葛亮是中國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這隻能說明諸葛亮作為一代賢相竭心盡力輔佐漢室的美德,如果從其性格上來說,他是失敗的。過於謹慎的個性使他失去了唯一一次北伐成功的機會。

諸葛亮屬於謹慎性格,他慮事周全,謹小慎微,對他這種性格描述貼切的是《三國演義》裏他第一次兵出祁山的一節。

諸葛亮用馬謖的反間計使曹睿削掉司馬懿的兵權後,開始北伐中原,曹睿派駙馬夏侯楙為大都督來迎戰諸葛亮,於是魏延向諸葛亮獻策:

“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穀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橋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穀而進,如此行之,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孔明笑日:“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於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日:“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日:“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

其實魏延此計正合兵家奇襲之計,妙不可言,後來司馬懿重掌兵權之後,分析說:“如果是我進兵,我一定要從子午穀進攻,奇襲長安,這樣長安一帶便唾手可得。”魏延與司馬懿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可過於謹慎的諸葛亮卻不用此計,實在遺憾。

再看後來鄧艾率五千精兵,偷渡陰平,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奇襲成都,一舉成功,他沒按正規進攻路線來攻打成都,避開薑維劍門關的大軍,滅了蜀漢政權,此計與魏延之計如出一轍。

諸葛亮北伐中原能夠成功的唯一一次機會就在這裏,因為魏主曹睿連續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中了馬謖反問計,撤了司馬懿的兵權;二是派不請戰事的夏侯楙為帥來拒蜀。這正好給了諸葛亮天賜之機,如果諸葛亮能抓住這一機會,按魏延之計,率五千精兵直取長安,自己再率軍出斜穀,那麼大事幾乎成矣。再加之其他兵馬呼應,誰能定天下就難說了。

機會是均等的,也是短暫的,成功者的素質就在於能抓住短暫的機會,哪怕是瞬間也不錯過,隻有如此,才能成功,古往今來成功者無不如此,不管是誰,隻要機會閃現,他們便絕不放過。

然而,諸葛亮畢竟是諸葛亮,如果他不如此就沒有“諸葛一生惟謹慎”之說了。談笑間,他失去了一個千載難逢一統天下的機會。他博古通今,智慧超群,但性格謹慎,不敢冒險,使他一生都在徒勞心智。

諸葛亮個性謹慎細微還表現在事無巨細上。唐代趙蕤的《長短經》上說:“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無形的東西,才是有形的萬物的主宰,看不見源頭的東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這是教導人們要發揮人才的作用,不要細大不捐,事無巨細都要一個人去完成。所以說,會辦具體事的人隻是辦事的人,而會使用人的才是真正的領導者。劉邵在《人物誌》中也說:“一個官員的責任是以一味協調五味,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是以無味調和五味。大臣們以自己能勝任某種工作為有才能,帝王卻以會用人為有才能。大臣們以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為有才能,帝王以善於聽取臣民們的意見為有才能。大臣們以能身體力行為有才能,帝王以賞罰得當為有才能。最高統治者正是因為不必事事精通,不必事事躬親,所以才能統帥眾多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