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不因失敗而退縮(1 / 2)

往往,最後的成功正是孕育在千百次的失敗之中。其實,成功與失敗並沒有絕對不可跨越的界限,成功是失敗的盡頭,失敗是成功的黎明。失敗的次數愈多,成功的機會亦愈近。

有個年輕人去微軟公司應聘,但該公司並沒有刊登過招聘廣告。見總經理疑惑不解,年輕人用不太嫻熟的英語解釋說,自己是碰巧路過這裏,就進來了。總經理感覺很新鮮,破例讓他一試。麵試的結果出人意料,年輕人表現糟糕。他對總經理的解釋是事先沒有準備,總經理以為他不過是找個托詞下台階,就隨口應道:“等你準備好了再來試吧。”

一周後,年輕人再次走進微軟公司的大門,這次他依然沒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現要好得多。而總經理給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樣:“等你準備好了再來試。”就這樣,這個青年先後五次踏進微軟公司的大門,最終被公司錄用,成為公司的重點培養對象。

再試一次,你就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任何成功都不是輕而易舉得來的。無論你遇到多麼大的挫折,遭遇多大的困難,你都要告訴自己:“我絕對不能退縮,隻需努力嚐試,就能成功!”

事業取得成功的過程,實質就是不斷戰勝失敗的過程。因為任何一項大小事業要取得相當的成就,都會遇到困難,難免要犯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例如,在工作上想搞改革,越革新矛盾越突出;學識上想有所創新,越深入難度越大;技術上想有所突破,越攀登險阻越多。著名科學家法拉第說:“世人何嚐知道:那些經由科學研究工作者頭腦裏的思想和理論當中,有多少被他自己嚴格的批判、非難的考察,而默默地、隱蔽地扼殺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得以實現的建議、希望、願望以及初步的結論,也達不到十分之一。”這就是說,世界上一些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成功與失敗的比率是1:10.至於一般人,與這個比率比當然要低得多。因此,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能不能經受住錯誤和失敗的嚴峻考驗,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由於出現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有人就徘徊不前,半途而廢;有人就唉聲歎氣,激流而退;有人則悲觀失望,自暴自棄。然而,錯誤和失敗並不因為人們的不快、悲歎、驚慌和恐懼而不再光臨。相反,怕犯錯誤,怕遭失敗,卻往往會犯更大的錯誤,遭更多的失敗。所以,對待錯誤和失敗應該有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

聞名於世的大作曲家貝多芬說,“卓越的人的一大優點是:在不利於己的遭遇裏百折不撓。”從事任何一項事情,先要決定誌向,誌向決定以後,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猶豫地去實行。

法國作家凡爾納年輕時寫的第一本著作,是名為《氣球上的五星期》的科學幻想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