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各國商務禮儀大觀(1)(3 / 3)

德國人在待人接物方麵嚴肅拘謹,但態度誠實可靠,如果你想與一個剛遇上的德國人聊天,談笑風生,似乎不太可能。但如果你向他問路,他會不厭其煩地幫助你。如果他自己也不知道,那麼他會替你去問別人,甚至陪你走上一大段路。德國人對自己有著堅強的自信,往往堅持己見,缺乏通融性。

德國人非常好客,鄰裏之間相互幫助,關係融洽。他們家庭觀念極強,視親人團聚為最幸福的時刻,群體觀念非常強。有人說:

“三個德國人在一起便會組成一個會社”,這說明德國人最愛集會結社。據統計,僅原聯邦德國就有各種會社十萬餘個。其類別光怪陸離,無奇不有。什麼高個子會社,矮個子會社,反對打領帶會社,反對濫飲啤酒會社,甚至還有反對成立會社的會社。

德國人之間也經常互相恭維,但對方對這些恭維的反應卻一般隻是出於禮貌簡短地向您表示一下謝意,當然也不大會對這樣的恭維表示異議。所以不要以為對方的這種淡漠是有點過分,甚至還帶有一點傲慢。

德國人比較注重形式,拘於禮節。商人喜歡穿三件套禮服,並喜歡戴上呢帽。他們也希望對方與他們一樣穿戴。在德國,當見麵或告別時,一般都要握手,而且與在中國時一樣,還要互相交換名片(交換名片時隻用一隻手)。如戴著帽子,一定要先脫帽,再握手並報上自己的姓,但不必報名字。在德國,稱呼“某先生”、“某夫人”或“某小姐”。德國人之間也是這樣稱呼,而稱呼有博士學位的人或教授時,應為“某博士先生”、“某教授先生”。進行商務拜訪時,務必留下自己的名片,即使對方不在或沒空接待,也應留下名片。德國人沒有一定的規矩來限定對什麼樣的人或應以什麼樣的方式才能交換名片。

如能帶上一點小禮品當然很受歡迎,但也不一定在所有情況下都帶。如想送給德國夥伴一點禮品的話,建議送那些從中國國內帶來的特產,如茶葉、酒或小吃,也可以送一本畫冊、一幅國畫或書法作品,這些都會使對方感到高興,但不要花費太多。德國人對禮品包裝很講究,但忌諱用白色、黑色和咖啡色包裝紙,也不用彩帶係紮禮品。當然,在有些場合不應當去送禮。在那些要作出決定或發放某項許可的政府機構,那裏的工作人員是不準接受別人禮品的,在這些場合送禮,會使對方感到非常尷尬。

在德國,很少將那些重要的商務話題順便地放在吃飯時討論,德國商業夥伴大都會將那些決定性的談判內容盡力在事先約定的會談時間內談完,而不會將這些話題再推到吃飯時接著談。

隻有那些所謂的工作會餐例外,因為工作會餐就是明確為提供商務會談的機會而安排的。或許在談判期間想邀請您的商業夥伴去吃飯,則您要事先想好,而且在提出時也要表達清楚,這吃飯的費用是否由您支付。在德國誰提出邀請,通常就由誰支付相應的費用。更要當心的是,如您想邀請您的商業夥伴到中國去拜訪您,則您一定要表達清楚,否則對方會誤解成您也同時承擔他的來華旅費和住宿費,而您邀請他到中國,其實也許隻是出於客套。不要最後由於誤會而造成雙方狼狽的結局,這樣的誤會就太昂貴了。

俄羅斯的禮儀和風俗

俄羅斯人在公共場所大都遵守公共秩序,舉止文雅,衣著得體,並普遍保持著尊重女士的良好風尚。他們衡量一個男士修養水平的標準,就是看他對待女士的態度。俄羅斯人初次見麵行握手禮,但熟悉的朋友,久別重逢時,一般要熱情擁抱,甚至親吻雙頰,但男士對女士則以吻手背為宜。稱呼上,過去一般以“同誌”或“先生”相稱,現在“同誌”一詞已不再時興了,俄羅斯人姓名由三部分構成,即本名、父名和姓氏。婦女出嫁後,一般隨夫姓。在非常熟悉的朋友之間,可直呼其名(本名),在不太熟悉的朋友之間或公務社交場合,年輕人對長輩,下級對上級則必須使用尊稱,即本名、父名、姓氏加“先生”、“夫人”等稱呼或頭銜。在俄羅斯人中,“您”與“你”分得非常清楚,不可任意亂用。對不熟悉的人或長輩、上司、女士、師長一律用“您”。上級對下級用“您”則表示親切友善,長輩對晚輩用“您”,則表示不客氣和慍怒,具有諷刺意味。通常情況下,俄羅斯人在寒喧、交談時,對人的外表、裝束,身段和風度都可以誇獎,而對人的身體狀況不能恭維,這習慣正好與中國人不同。

在俄羅斯,幾乎聽不到諸如:“你身體真好”、“你真健康、不生毛病”這些恭維話,因為在俄羅斯人的習慣中,這類話是不準說的,人們覺得說了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俄羅斯人感情外露,不善掩飾,他們注意禮貌,熱情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