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柏拉圖與美學論(1)(3 / 3)

和諧說被柏拉圖引入到政治理論和倫理學範疇中,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受蘇格拉底宣揚的節製、秩序人性統一論的影響。和諧在某種意義上便代表著人的自製,但也標誌著失去了對立的因素,所以在現實中不可能有完全的和諧和自製出現。美的和諧說最初也非建立在現實中,而是空洞的和超現實的。

“陰陽人同體”是在《會飲篇》中的一個神話,這也是柏拉圖為人自身和諧統一而製造的。柏拉圖希望通過這個故事說明他的和諧美學論,說明人類本質上喜愛和諧,對和諧的事物會生出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這印證了人憎惡分裂和對立,渴求融合與統一。在現實中人也是渴望這樣,並把這種渴望看作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東西。

作為柏拉圖的美的主要特征的和諧,是他剔除了對立與差異後的和諧,而且隻是單一性的和諧(他完全否認了這種矛盾,在一係列對話中,他提出了差異和對立的非存在性,即理念論係統中有關官能世界是虛幻和變化的內容)。這樣就完全架空了“和諧論”,使之建立在不真實的台階上,失去了現實性,刨除了在審美領域裏的本質特征。後代哲學家從黑格爾起便對這一原則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和諧源於矛盾的對立與統一,是建立在不和諧之上的。這種理論完全與柏拉圖的理論相對,也更為現實合理。

三、美的感染力

美是有層級的,由此在審美時,也就有了差異。審美的過程便是靈魂升華的過程。柏拉圖認為,審美是由低層到高層發展的,最終將達到對美的本質認識。

審美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柏拉圖認為,隻有哲學家才能識別理念之美與物質之美,因為哲學家到各種美的境地遊曆過,他們享受了理念之美帶來的快樂,對物質之美並不向往。而對於一般人,他們沒有經曆理念之美,也就無從認識理念之美的快樂,隻把具體事物之美看作是美的極限。在國家篇中,柏拉圖指明衛國者的審美時說:“哲學家能夠感受到真正的快樂,除此之外是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的,都是一些虛假而快樂的映像……凡是感受理念之美並能夠分清官能世界的美的人,他絕對淡化官能世界之美而倡導理性世界的美,這便是世界中惟一的清醒形式。”

對於一個哲學家的審美興趣培養,柏拉圖給以了具體的闡述。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借蘇格拉底之口說:“凡是想遵循正確的道理獲得高度審美樂趣的人,就應該從自己幼年時代起,傾心向往美的形體,而後依照誘導走入正軌。他第一步必須從熱愛某一美的形體開始,憑著美的形體孕育出美的道理,第二步就應該學會了解相互形體間的美必然是共通的。這就要求他能在許多個別美中窺見一切形體美的本質要素——假使這樣,也隻有那些愚昧不化的人才會弄不清形體美之中一切相似之處,他必將把專注轉於他處,而不再拘泥單一的形體美了,否則就能感到他是多麼的渺小。再進一步,他應該把心靈的美看作比形體的美更重要的形式,從而深深地愛慕另一個縱然形體上不甚美觀者的美的心靈。再進一步的話,他應該學會考察和學習製度和行為的美,這種美也是和其他的美相貫通的,同時也使得他把形體的美看得更加淡漠,由此更進一步,他應該被各種知識所吸引,體會到真理存在的美。於是便走入廣大的領域去領略美的存在,這時候,他在精神上就絕對不再是一個卑怯的奴隸,而成為了自豪的主人,他對於美的愛情使他心情振奮,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專注於磅礴的海洋,凝神體察每一點細微變化,獲得無限收獲和欣喜,在胸臆間誕生出無數優美和崇高的道理,得到豐富的哲學思想。在這樣的經曆之後,他必然大徹大悟,汲取到惟一的至善至美的知識,接受到美的本原。”柏拉圖為審美求知作出了具體的表述,他認為尋求一切偉大事物的本原都要經曆這些步驟。這是柏拉圖思想中十分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