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柏拉圖與自然哲學論(1)(3 / 3)

三、宇宙——創造

宇宙孕育了世間萬物,就像上帝創造了亞當和夏娃。宇宙的創造性在柏拉圖看來,是善的行為創造了主神,他進一步又創造了包含次神在內的宇宙萬物。神和善有如太陽和光明,它們無處不在。

《蒂邁歐篇》的主講者是一個異派哲學家,名為蒂邁歐,是西西裏的畢達哥拉斯主義者。他取代了蘇格拉底曾經的位置,這也說明柏拉圖對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重視。其餘兩個討論者是:柏拉圖的叔叔三十僭主的首腦克裏底亞和原子論者德謨克裏特。《蒂邁歐篇》雖然是理想國失敗的翻版佐證,但它其中的“亞特蘭蒂斯”卻被提及並廣泛流傳。

德謨克裏特認為,空間和原子組成了宇宙萬物。依靠自然力,原子以緊密的次序排列成一切物質的原形,依此類推,星球、人體、生物,甚至靈魂都由此構成。他提倡“第二層秉性”,即知識來源於主體的自我認知過程中,是憑借觀察和思想得到的,不依賴客體官能存在。柏拉圖並不認同他的觀點,曾想把他的作品放在火中全部燒掉。

《蒂邁歐篇》以“蒂邁歐”遊移不定的語言開篇,柏拉圖借其提醒人們,永恒和變動、不變和常變、固有和流動的分野,是世界本質的區別。大凡不變和固有的,都是可以被理性和理智所認知,變動的、理念所產生的意見是被我們的感官所了解的,其迷惑性就在於它不是永恒的,而是被至上的真理——“善”,所驅動的,或者是被神的意誌指揮的。在柏拉圖的學說裏,是善的行為創造了主神,他進一步又創造包含次神在內的宇宙萬物,用永恒的模型塑造了宇宙及世界萬物,創造了太陽、月亮和別的五個星球,為的是保持時間和數量的關係;空間便是事物的形式,而時間是善的造物原則,是蘊藏在事物內部的原動力,空間是官能世界產生感覺的本質,其特性就是產生不同種類的圖形;但由於理念和意見的差別性,我們常被自己的感官所欺騙。真正使我們和“世界本原”產生偏差的,在於“理念”和“意見”的共存,我們也因此而無法接觸到世界的實質。而神並不會阻礙我們認識世界,他盡可能按照善的意誌安排萬物,盡可能的讓它們美好。神也因此不會被自己創造的東西蒙蔽。

“蒂邁歐”在這裏肯定了善,除了神之外的善。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柏拉圖的觀點。神的作用並不僅是創造世界,而是按照宇宙本原——“善”的意誌進行組織,把預設的材料加以編排。在這裏,我們很明顯地可以得出結論:柏拉圖意想中的造物主是和以後一係列宗教中宣揚的造物主有本質區別的。在基督教的理論中,神不僅創造了這個世界,還進行了具體分派,指示自己的親信加以深入管理,這就形成了一套管理體係,而柏拉圖的宇宙生成論毫無體係可言,隻是自在使然,更是哲學上的而不是政治上的。最終,世界創始思想在基督教神學家和普羅迪諾的填充下完整起來。

在善神關係上,柏拉圖是這樣闡述的:善是光明,神如太陽,光明無處不在,太陽可見惟一。在善與神的關係確定上,神做好一切善的安排後,安裝靈魂便成為神迫切而重要的大事。靈魂自創造後,就由“可分——可變”和“不可分——不可變”的兩部分組成,其被解釋為第三類的與中間性的一種本質。神把理智放在靈魂裏,又把靈魂放進每一個身體,因此,每一個人都是“自在的哲學家”,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充盈著靈魂和理智的龐大動物。世界隻有一個——這完全推翻了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們“有幾個不同世界”的口徑,神不可能“讓兩個以上的世界存在,因為那背離了他設計一個淋漓透徹的、最符合善的本質的初衷”。靈魂與肉體結合在一起,世界轉而成為一個充盈著理智的世界,靈魂變成了連接理智與肉體之間的紐帶。次要的神是這樣按照主神的意誌來安排靈魂的:把精神的東西放在腦海中,把純淨的靈魂置於胸腔。同時在心靈旁加入肺。肺充滿孔穴、柔和,使心感到涼爽、順暢,從而使情感完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