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柏拉圖與自然哲學論(1)(1 / 3)

《蒂邁歐篇》和《克裏底亞篇》集中了柏拉圖自然哲學論,尤其是前者。但這本書空想遠遠大過事實,邏輯錯亂,語序顛倒。羅素評論道:“裏麵顯然包含著很多簡直是愚蠢的東西”。黑格爾說:“當達到具體說法的時候,好像又有了一個新的開始……困難在於其哲學內容和文章結構本身。”這本書雖現實意義不甚重大,但在柏拉圖以後的兩千年間,它決定了早期和中期絕大部分歐洲人的宇宙觀,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它和亞裏士多德的《論天篇》被當作基督教的全部講義!作為歐洲人曾經奉行的經典,它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今人研究古人的宇宙觀時可以從中略知一二。

一、元素——動物

世界是如何構成的呢?柏拉圖一向喜歡把事物數理化,他闡述了三角形之外衍生的四種元素:火、氣、水、土,每一種都與另一種構成配比幾率。它們最初並不是合成宇宙的元素,這似乎是柏拉圖借蒂邁歐之口在闡述他的自然界基本元素的生成理論。

世界的構成一直為世代人們探尋著,在《蒂邁歐篇》中,柏拉圖借蒂邁歐之口講述了大段的玄虛理論及創建時空,而後,便開始了他的世界生成理論。原始世界是混亂的,當今與柏拉圖對此認識仍是一致的。柏拉圖認為,混亂的元素被神按照善的指示安排順序,進而形成了宇宙。他認為世界最初由兩種呈三角形的奇怪物質構成。一種為等腰直角,一種為60度直角。由於這兩種三角形是最完美的形式,體現了善的意誌,所以神用它們來塑造萬物。同時神以“形”和“數”來塑造萬物形態,使不完善完美的狀態變為完善完美的。柏拉圖接著便論述是神創造了萬物,還是善創造了萬物?而令人無法想象的是,世界竟源於純理念!宗教和神秘學派認為,世界和生命是有罪的,他們宣揚“救世”,但作為全能的創始者為什麼製造惡,而又不遺餘力地去整救它們呢?這是任何宗教和神秘學派都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

柏拉圖似乎對這個問題進行本能的回避,他的傳道者蒂邁歐並沒有細論這個問題,而是開始了由三角形之外衍生的四種元素進行討論。世界應該是有形體的、看得見的、可感知的,但是沒有火和土,就不會被感知和被觸覺,所以在世界伊始,這兩樣東西便存在了。而上述兩種物質沒有第三種力量便無法連接起來,無法形成一個整體的結構,它們之間的聯係紐帶就是理性和“邏各斯”。近代的等比公式“a∶b=b∶c”被柏拉圖納入了四種基本元素的結合和生成。土和火是兩個極端,堅實的和有生命的極端,在兩者之間產生了水和氣。柏拉圖利用畢達哥拉斯的“公式”,認為一旦它們合為一體,兩種特質便共存於同一物質內。

由此,我們從中得到一個配比結論:火比氣等於氣比水,等於水比土。同理:氣比土等於火比土和土比水。四種元素以最完美的形狀出現為火(正四麵體)、氣(正八麵體)、水(正二十麵體)、土(正立方體)四種形式。承接上述兩種完美三角形的觀點,他又指出這兩種三角形可以組成五種正多麵體中的四種,這四種即被用來組成關鍵的四種元素,而四種元素中任意一種的任意一個原子都是正多麵體。古希臘人研究正多麵體最重要的論斷是歐幾裏德提出來的,柏拉圖又在他的《泰阿泰德篇》中複述了一遍。在正四麵體、正立方體、正八麵體、正二十麵體的基礎上,人們又發現了正十二麵體。但傳說柏拉圖的學生泰阿泰德說隻有五個正多麵體,而正十二麵體是第一個,這當然是錯誤的。

“神是以勾勒宇宙的方式畫出了正十二麵體。”柏拉圖對正十二麵體青睞有加,他相信它是宇宙最好的形體,他曾希望他的宇宙論與正十二麵體發生聯係。如果從最直觀的角度理解的話,柏拉圖無疑是在暗示宇宙是一個巨大的正十二麵體,但這正與他在同一篇說:“宇宙是一個球體”是矛盾的。看來柏拉圖並未把宇宙的形狀歸納清楚。

宇宙最初的基本元素沒有確定的物狀,而是一種渺茫的狀態。水、火、土、氣也隻是後來衍生物而已。我們可以理解的範疇是,它們並不是以這樣的形狀自始至終地存在,這似乎是柏拉圖在借蒂邁歐之口闡述他的自然界基本元素的生成理論。但是理念的陰影依然存在,他不失時機地說,“理解本質是否這一名字,心靈和真正的意見是否一個東西”。最客觀地理解他的意思就變成——“如果一個人通過哲學認識到理解世界本原的能力,並能通過他的靈魂看清理念的所在,那麼他是會理解這一切的”。另一個隱含其中的內容是,柏拉圖還是在進行現實世界與超現實世界的界定,隻不過連他自身都沒有把握是把宇宙劃歸到現實世界還是超現實世界。在任何曆史上,“神創造世界”都是人類心靈揭示自身存在價值的一個形式,按照後來笛卡爾關於理性規律的解說,“以創造的初衷研究被創造以後的世界”才是我們的行動目的,才是“完美的至善”。一些人認為,似乎隻有來世,隻有在一位全能者的統治下,這才有可能。當然這隻代表部分有局限性人的觀點。另一些人則毫不理會,他們不會因為這個必然性而放棄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