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柏拉圖與烏托邦(3)(3 / 3)

體育作為理想國教育的另一組成部分,柏拉圖給予了充分的重視。這與當今體育在國民教育的地位是很不一致的。理想國臣民體育訓練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力量,培養堅強的體魄,以應對非常局麵,而當今體育卻不是為了應對非常的局而,而是維護健康的需要。理想國青年人在達到一定的年齡之前,是應該遠離醜惡和罪惡的,但一旦年齡適當,就必須暴露在“誘惑”之下,好好地去見識一番,特別是需要未成年的公民去看一看戰爭(那個時代,希臘世界戰爭頻繁,幾乎沒有歇息的日子,因此走上戰場是極為普通的事)。這樣才能使他們麵對“恐怖”而毫無恐懼之心,在享樂麵前不失去意誌力。這些考驗是必須經受的,其目的是為了檢驗是否能夠成為合格的衛國者。在食物方麵,衛國者及其後繼人也接受著嚴格的限製,隻有烤製魚肉,而且不許加佐料、配菜和點心。這也是理想國中沒有醫生的原因。

柏拉圖對其統治者並不抱以當今的人才選擇標準,甚至與之背道而馳,他不希望治國者有改革能力和獨創精神,隻要安守本分,各行其是即可。這是因為他忌諱變化且不願看到原始社會製度沒落。這來自於巴門尼德的“整一靜態世界觀”。靜止意味著某種程度的停滯,沒有“創造力”的領導,又如何麵對困難以及選擇未來的領導者呢?顯然柏拉圖的這一思想是行不通的。

身體的健壯,是可以通過強化的訓練來實現的。然而創造一個智能超群的治國者卻是從根本上違背了柏拉圖的認知論,是反對“有限度精神”的獨立性,這必然引發一係列導致任何種類的權威主義也難以克服的困難。從現實角度看,一個獨裁主義國家的群眾,應該是那些能夠順從地接受領導、指揮的人,最好就是平庸之輩,同時要排除那些反叛、懷疑、敢於抵製他的權威的人。於是乎一個天生的具有獨立性人格並為主驅動的人便是能勇敢地對抗權威的人,這自然是絕對稀少的,而一旦出現,則他的這種精神來源於何處呢?因為理想國是沒有適當的教育機製促進“革新精神”的(任何生產資料盡可能保持樸素原始),單調的社會體製也是不讚成這樣的人出現的——當然,哲學王(古代的高智能獨裁者們)也是奉行最簡單的治國原則的,革新自然也不會從他們中產生,惟一所需要的創造力和革新思維可能僅僅是要能夠對他們的意圖和部署進行快速鑒別和領會——因此就不可能真正意識到變化和獨創的意義。所以,在柏拉圖的烏托邦裏,真正的發明家和創新的工匠們是絕跡的。對柏拉圖的“獨裁”形式,我們可從今天一些獨裁者那裏得到契合,他們都壓榨民主思維,極端、刻板,自我意識強烈。雖然在這些獨裁者身上有眾多的不同,例如愛好、出身、知識水平等,但他們政治取向的個人主義色彩卻極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