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理性和激情是柏拉圖提出的人的三個方麵,目的是為深化其他三個等級的觀念。這三者與正義之間存在密切的聯係,要想了解正義是如何在這三方麵發生效用的,首先必須對三者進行初步的理解。這三者呈現連接關係,仿佛一個天平。當人肉體的欲望膨脹時,行為必然趨向利己主義,當人的理性占據了上風時,靈魂就會滲透智慧,窺見理念世界的光芒。至於第三者激情,它處於前兩者之間遊移不定的位置,人類的激情能促使人更加追求欲望,也能增進理性,使人克製欲望。“正義”就像天平上的砝碼,當主觀欲望膨脹的時候,它則發揮效力,使人的激情產生作用,即便忍饑受凍,也要努力克服困苦,因此它是“工人和農民”階級恪守本職、堅持工作的原因;當城邦受到外敵入侵或受到威脅時,激情會點燃烈火,促使戰士等級奮力作戰;當正義作用在衛國者身上時,法律和國家的監管機製便會並行執行,因為它是使智慧的靈魂擺脫肉體困擾的重要方式。在城邦中,“正義”便可以認作是主觀自由的意義。當其發揮至最大效能的情況下,權利與義務便相得益彰,每個人都必然有他的職責和利益,也具備了屬於自身的財產——他自己的“正義”。“正義”的意義是深遠的,它包含了權利和義務的雙重概念,是人們安於職守和保證生活安定的基本立足所在。同時,正義也是城邦的存在基石,它依靠於國家法律行為的給予,依靠不同等級的美德而存在。
六、也談金屬人
金屬人的編製與理想國的建築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一種悖論。當人成為虛幻,國家也無疑成為虛幻,進而國家的政體以及柏拉圖關於金屬人證實的三個等級合理性都被推翻。
柏拉圖的理想國因為人物的虛幻而大打折扣。金屬公民是柏拉圖為說明其三個等級劃分的合理性而編製的。編製的最主要部分是關於神創造三種不同人的傳說。顯然,柏拉圖是借鑒古希臘神話而創作的:大地——地母神在我們出生前已經準備好構成我們肉體的物質,這種物質分為三種:金、銀、銅和鐵,由少至多遞增,構成的人依次為:衛國者、士兵、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隻有第一種人才可以支配政治,人數也很少。階層劃分與四種德行的配給相得益彰。這也是柏拉圖的編造的細微之處。他認為統治者的德行是,把理性表現為智慧;戰士的德行是,將意誌或激情表現為勇敢;而勞役者的德行是節製。正義在統治者、戰士和勞役者身上各行其是。不得不稱讚柏拉圖這樣的一個“高貴的謊話”,雖然作者甚至希望這種謊言得到公認。
等級在神話的編製下合理起來,而人群被分級又是如何建立和維持的呢?一開始,城邦需要一種推動作用,即衛國者采取有力的開拓方式當上國家的統治者後,便由其指定兩個等級的入口,後來他們便可以采取世襲製度了。至於子女,如果沒有極其特殊的情況,他們必定屬於他們父母的那一等級;如果他們不屬於那一等級的話,那麼他們就相應地升級或降級。等級的繼承性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三個等級孩子的地位的提升和降低。衛國者的孩子因為無能會被降級,士兵和勞動者的孩子因為優秀可被提升。
柏拉圖對自己的“神話”的推廣並不懷疑,雖然當時的人不相信,但他認為通過灌輸可以使後人相信。這種思想是有害的。通過灌輸使民族的思維死板,甚至愚昧,這樣的後果與理想國的立國教育以及他和蘇格拉底奉行的自由、實在理論背道而馳,最終理想國可就真的毫無理想可言了。
七、關於理想國的教育
柏拉圖理想國的教育在今人看來有太多的不合理,諸如詩歌、戲劇、音樂等等,都被選擇性的剔除,而理想國的公民們也在一係列的條款下失去了人性,無欲望,情感單一,“正義”的各行其是如機器一般。理想國到這裏,我們也看到了它的失敗。而柏拉圖也隻能站在空想上,獨裁一般的實行著他的理論主張……
柏拉圖十分重視理想國的教育,他的教育主要由兩部分組成:音樂和體育,這兩個詞的涵義與當今相差甚遠。音樂與我們今天的“文化”大體相當。其目的是為了將理想國的臣民培養為符合“正義”原則的人。這主要通過聲音、節奏、文學詩歌等文學形式訓練臣民內在的和諧,塑造團結上的心靈。但詩歌必須通過嚴格審查才能被用來教育,原則標準是,傳達正義和善。體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力量,培養受訓者體魄,以應對非常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