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柏拉圖與烏托邦(2)(2 / 3)

斯巴達政體的獨特性備受人們的關注,許多人進行深入研究,希望在這個曆史上的政權找到治理當時社會的出路,這樣的探求,在整個古代絡繹不絕。這裏麵有兩個創作和改造上的高潮,其一便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它以斯巴達為藍本,創造性地熱情地謳歌了沒有城垣、質樸無華的斯巴達城邦的稀稀落落的村莊。他給予它和居住其間的人民返回遠古時代的感覺。但真正的事實與理想是不能劃等號的。的確,在想象中,居民可以勇敢、堅強、善良、純潔,可以無欲無求、安貧樂道,政治也達到一種和諧般的完美。

現實中,殘酷的戰爭,個人空間的極度狹窄,政權的混亂,無時無刻不向理想提出質疑。

美好也隻屬於柏拉圖烏托幫。

古人對斯巴達的探尋和讚美在普魯塔克那裏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峰。當柏拉圖的光輝過去400年之後,斯巴達的城邦也成為幾個世紀前的回憶,這位熱情的文人在他創作的《希臘羅馬名人平行列傳》的一篇中為人們展現了古代斯巴達賢明的統治者——萊斯特格斯的風采。他被描繪成一個改革式的立法者,一位充滿仁愛的君王,是他使他的人民深信,他們的存在是有著為國家服務的崇高目的,是可以使家園更美好、更幸福的原因……普魯塔克認為,萊斯特格斯“是在用一種結束其單獨生活狀態的方法訓練他的人民,永遠地把大家團結起來,正像使蜂群圍繞在蜂王周圍……(采取壓迫“希洛特”的農奴製度)使他們不僅從原本繁雜的勞動中脫離開來享受到大量的休憩和安逸,用更高明的意識趨向(戰爭的觀念)把他們吸引不得從事無聊行當的行為上,還使財富在國家範圍內變成了一件無用的東西”。普魯塔克為後代文人誌士勾勒了一個美好的藍圖,和諧、至上、完美的斯巴達治國方式成為許多人終生追求目標,包括後代文藝複興者、法國革命人士甚至以後的早期社會主義者。

四、柏拉圖的理想國

柏拉圖的烏托邦給了我們一個哲人統治國家的設想,仿效古代斯巴達城邦的政體和現實生活,雖然幾無現實意義可言,但曆史意義十分重大。

理想國出自柏拉圖對話《國家篇》,它是最早關於空想社會主義的描述,脫胎於當時斯巴達政體。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烏托邦,它在人類思想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國家篇》大體分為三部分。大眾哲學看重前兩部分,這兩部分是:第一至第五卷,主要描寫柏拉圖理想國的組織,重點在於哲學王城邦的概況。另一部分是對話的引申部分,主要總結哲學家的實際任務和行為。而探討當時政體優劣的第三部分,大眾哲學認為其沒有哲學思辨精神和曆史意義。

“正義”城邦描繪之後,柏拉圖開始以哲學治國的精神來策劃解決城邦的一係列具體問題,提出許多理想的“可行性建議”,包括階級建設、教育製度、經濟措施、國家機關、人種繁殖、神學宗教等等,但是卻隱諱了“除了哲學王之外的其他各階級能適應到什麼程度”,他隻是為有哲學頭腦的治國者所編製的策略,而不考慮整個“理想國”國民接受與否,甚至很多行政製度把其他公民、居民排除在外。這些製度和條例明顯是從斯巴達訓練武士國民的方法中照抄來的。也因此,這種製度和條例沒有什麼現實意義,隻成為“空想”而已。理想國作為一個哲人的國家,也隻是在思想上給後人留下掛念和感歎。

五、柏拉圖的四主德

柏拉圖美德的四個方麵的層次性將理想國城邦的人化分為三個階層。智慧、勇敢、節製、正義,將衛國者、武士和農民相區分,而正義作為“全民皆享”的美德,也是柏拉圖哲學體係的重要概念。可以說,沒有“正義”,便沒有柏拉圖和諧的烏托邦。

正義,是《國家篇》中重點論述的,在對話中,以蘇格拉底與幾個人的討論展開。他們是:西法魯斯及其兒子波勒瑪庫斯,柏拉圖弟弟格勞孔和阿納克西曼德以及詭辯論者特拉西馬庫勒。討論可謂精彩紛呈,讓人眼花瞭亂,而正義作為討論的核心問題也漸漸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