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柏拉圖與靈魂論(1)(1 / 3)

柏拉圖的靈魂論是基督教和後來西方宗教關於靈魂不死和靈魂升華的主體學說。由此要想了解基督教的許多理論,尤其為聖本尼迪克教派和方濟各會的清修論斷,必須認真研究柏拉圖的靈魂論。

在此,我們對其靈魂論進行扼要的分析。柏拉圖靈魂論,以證實意識不朽為開端。他認為凡複合的事物皆會滅亡,而靈魂非複合性事物,因此不朽。另一方麵,凡自身運動由他物引起者不能永存,靈魂是自動的,所以永存。這成為後代天主教典型例證。靈魂可分三個層次:欲望、意誌、思想,衡量三者標準為:節製、勇氣、智慧。

柏拉圖靈魂不朽論的證明,主要在《斐多篇》和《斐德羅篇》中,同時有的訴諸神話和經驗。

一、靈魂是存在的

柏拉圖用兩點證明靈魂存在,其一、辨證法中證明靈魂與肉體做為對立而存在;其二、“靈魂回憶說”提出靈魂生前存在,這樣,人在接受靈魂時才不會感到怪異。

靈魂是否真的存在?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指明了兩個論證點。論證後,“真正的哲學家一直向往著死,一直練習死……他們死後會真的得到智慧”和“人死後,靈魂就像一股輕煙,不在任何地方”得到證實。

柏拉圖依據的第一點是古代流傳很廣的神化,說明靈魂存在於陰間,人出生靈魂到了陽間。從此循環往複。於是柏拉圖證明了靈魂可以投生,靈魂存在也因此而證實。在這一段之中,柏拉圖又一次把他的辯證方法用在了靈魂存在的證明上,用以往對立廣泛存在的理論說明,靈魂相對肉體一定存在。他的理論是,凡對立麵都是相依相存的,“大”的對立麵是“小”,“強”的對立麵是“弱”,“醒”的對立麵是“睡”,“生”的對立麵是“死”,等等,而後他闡述道:“在一對的對立麵中,必然有相互產生的方式,從一個中產生另一個,反之亦然。”他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冷熱相對,則熱必然是從冷的溫度上升變來,而冷又是從熱的冷卻變來;醒者是從睡中醒來,其後必定又再睡去。周而複始不斷循環的理論,使柏拉圖認為死和生之間存在循環,生者會死去,那麼死者也必複生。

“靈魂回憶說”是柏拉圖另一個論證的關鍵。他認為,靈魂必然是在人出生前就存在的,因為當我們看到一件事物時便接受了它而不感到怪異,這是由於我們的靈魂中存儲了關於他們的記憶。宇宙間最永恒的法則,善、美、智慧以及所有的理念又必是先靈魂之初就存在了,因而我們的本質感覺就是關於靈魂的所有記憶,同時也從這些靈魂前世看到的回憶中得到結論,人類的靈魂必定是在出生以前就存在的了,由於理念世界的內容貯存在靈魂中,我們感受到理念世界毫不奇怪,這便是這問題的證明了。另外,他嘲笑了周圍的人,因為他們抱著不必要的諸如“人死的時候如果刮起了大風,靈魂就會被吹得無影無蹤”的可笑觀點,因為它是一種本質的沒有混合的東西,所以靈魂也是不會分解的。靈魂獨立存在的時候,它可以感知到理念世界的存在,並從中接收本質的東西,然而一旦它附著於肉體,除非肉體消失,否則就不可能與之分離。被囚困的人觀察世界,是受限製的,他隻能看到狹窄的空間,而認知也必然片麵而錯誤。如同酒鬼眼中的世界,模糊混亂。

二、靈魂有形

柏拉圖認為,靈魂是不受外物作用的,所以並不具有常規的形態,靈魂的永恒來自自身的運動,隻有通過外物作用的事物才會出現停滯,所以靈魂不朽,不會隨著肉體消亡。

《斐德羅篇》中,柏拉圖探討研究了靈魂的運動。在此篇中,知識被認為是回憶,是靈魂從前世中貯存於心靈中的。靈魂若不過於依附肉體,也能夠思維。“靈魂曾經依靠前世所得到的知識為回憶成為其近世的指導。”這種理論在中古時代的術士那裏被擴張了。他們把思維夢魘和妖魔聯係在一起。《會飲篇》中愛情變成了“一種狂熱的精神狀態。”根源於靈魂的相互吸引。巧合的是,同一時代中國宗教也在宣揚靈魂不死。

“知識狂熱情結”也源於此。要了解愛情的基源,就必須首先明了靈魂的性質。它產生了強勁的可以與一切誘惑力量相抗衡的最高力量,並非直觀,不能為感覺所接受。柏拉圖自信地做出了解釋。首先,柏拉圖指出,靈魂是心靈的一部分,自在自為的心靈存在來源於意識必然遊移於肉體存在這一本質的原則。靈魂與肉體不同,它不會消亡,不會隕滅,它的永恒來自自身的運動(柏拉圖在暗示,凡是自身運動的東西就是不死的,而凡是由於別的事物的原因運動的就是可朽的),它的推動和周而複始的力量都來自內部——反之,靈魂也不能停止運動,因為這是它自身的原因才形成這樣的局麵,也隻有外物作用的事物才會出現停滯狀態。這便是柏拉圖得出的“靈魂是運動的”的結論,其簡單得甚至令人吃驚,然而卻收到了巨大的效果。但丁《神曲》中的靈魂顯然基於柏拉圖對靈魂的闡述,“他看到……靈魂不需要牽引,他們自身向往著雲中的位置,並且並不曾停止在這一位置上,(而是)隨著星天轉動,這是自身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