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柏拉圖與認知論(3)(1 / 3)

柏拉圖所說的“一般科學”,包含在思維、普遍原則的規定、基本定理和假設上麵,這些假設屬於理念的範疇,而不是感性的,當普遍的共相被靈魂所認識,便進入了科學的本質之中了。最高級的科學是靈魂自發地對理念進行研究創造的過程。在一切研究以後,意識便提高到精神領域並受到共相真理的指引。這時候,“心靈便可以透過善與美的表象,引發感動獲得滿足。而另一方麵,思維在追求神聖美好的事物時,靈魂中的映像便形成回憶,永久地留存起來”,靈魂中的理念絕對不會因為死亡和後世的輪回而變化,其不會與本質相異也不會因共性而妨害個體。沒有差別性的東西是具有無限認知性的,靈魂的自動自覺僅在於回複到自身之中。

五、認知的悖論

最早關於認知的悖論是由智者派哲學家美諾向蘇格拉底提出的,既然一切都是理念潛藏在靈魂中所得,“為什麼學習創造會變成可能?”這就是著名的認知二難悖論,也稱“理性的二律背反”。

著名的認知二難悖論,也稱“理性的二律背反”(康德語),是最早關於認知的悖論。此理論是由智者派哲學家美諾向蘇格拉底提出的,既然一切都是理念潛藏在靈魂中所得,“為什麼學習創造會變成可能?”蘇格拉底的解釋是:一個人既不能研究他所知道的東西,也不能研究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因為如果他所研究的東西是他已經知道了的,也就沒有研究的必要了;如果他所研究的東西是他所不知道的,他就不能去研究,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他所要研究的。這就是說,有所研究的人,心靈中本身就存在著理念的影子,因此促使他們通過研究得到理念,而沒有研究創造的人便是因為他們心中並沒有理念的影子。與此同時,在《美諾篇》中,柏拉圖指出了這個想法的危害,認為“我們不應該理睬這個關於研究的不可能性的詭辯派論證”;另一方麵,他也竭力在用回憶說闡述自己的原則,“我們必須去發現,這完全不等同於那些無知的、流於荒廢式的幻想——這也是必須改正的——為此,我們將更深入地了解一切理論認知的本原”。實際上,柏拉圖對“美諾悖論”的反駁並不成功。很多學者,包括亞裏士多德都批駁了這個說法。一般的看法是,這隻是在演繹性知識的範圍內有用的,而當脫離了邏輯演繹法以後就無可辯證了。一旦該悖論的前提為非即整體便無法連貫——美諾悖論僅僅由堅持要麼無知要麼完全知道這樣的要求產生的。如果注意到知識也有處於無知和全知之間的中間狀態,悖論也就消失了。但“美諾悖論”絕對是對人們日常思維能力的挑戰,也是對哲學和邏輯學的挑戰。它不僅涉及多主體認知命題,而且包含有多主體係統中互知推理的複雜性,而這經常超出人們日常思維能力的限度。從柏拉圖的時代以來,幾乎所有的本體論都引導我們走到一直沒有解決的“理性的二律背反”那裏去,對現實的研究往往不能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在任何時代,大學者們總想在空間與時間之內,劃定一種可以全能的歸納方法,但這樣便可能造成各種現象之間的矛盾。對於某一個事物,其在單個意義上必定是真實的,是可以明確認知的,但我們不能肯定它是否在任何範疇都具有相似的解釋與意義,即把它放在整個空間和時間考察,特別是超出我們的思維和認知範疇外,概念是否可用——是否可以形成一個統一的目的因——雖然在柏拉圖的時代,我們就可以提出如此深奧的問題,但是時至今日,卻仍然沒有人可以解決它。

六、有限度精神與無限度精神的對照

有限度精神與無限度精神是如何區分的?在柏拉圖的眼裏,快樂和智慧都是來源於心靈的活動,“有限度精神”是真理的組成部分,而“無限度精神”不過是“心靈受到肉體活動而引發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