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9章 對分歧應勸導析弊(1 / 1)

《孟子》裏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農家學派的人說每個人都要自己種糧食養活自己,統治者也應該與百姓一起耕田,這樣才算“賢者”。孟子就一步步追問:“你們的衣服是自己織的嗎?你們種田的工具是自己造的嗎?你們燒飯的鍋子是自己做的嗎?既然都不是,為什麼要求別人都要耕田呢?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幹的事,隻有分工協作,才能形成有序的整體。”

孟子的這種方法,就是通過提問,讓對方露出自相矛盾的破綻,讓他動彈不得,這時再說出自己的看法,就顯得堅強有力了。

在討論棘手的問題或商量複雜的事情時,彼此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是難免的。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往往是建立在否定他人意見之上的,如果表達的方法不巧妙,很可能會使人處於尷尬境地。下麵是幾種較為可行的方法。

一、兩分法。用辯證的方法先肯定對方的意見有合理的因素,再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不妨這樣說:“剛才你提出的意見有一定的道理,也是一種方法,但我認為……”接著,你可以具體說說你的觀點和理由。先肯定對方,再提出不同意見,這樣顯得公正和客觀,也容易讓人接受。假如硬梆梆地直接否定批判,很容易形成緊張氣氛,使人家難堪。

二、商量法。盡量用商討或詢問的口吻,不用命令或過於絕對的語氣。當你要表達不同意見時,可先用較溫和的口吻來說,比如:“我們能不能換一個角度來考慮一下這個問題?你看那樣行不行?”先商量,當對方仍堅持己見時,你再用堅定的語氣也不遲。商量是尊重人的表現,你非常尊重人家,即使人家不想否定自己的意見,不想接受你的意見,也會充分考慮你的意見,並給以相應的尊重。

三、為難法。當你的意見與對方的意見分歧較大時,在說出你的意見之前,你可表現出猶豫不決或吞吞吐吐的樣子,讓對方有心理準備,讓對方勸你說出來:“講吧,沒關係的,有什麼不同意見就直說吧。”此時,你就可以直接告訴對方你的不同意見了。你的表現既是一種退讓,也給了對方一種寬慰,最後達成心理上的平衡。

四、析弊法。由對方的觀點推導出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在此基礎上,再提出自己的意見。要提出不同意見,就要充分掌握對方意見的弊端。不破不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分析別人意見的弊端要實事求是,要有理有據,不能無中生有,更不能任意擴大。一旦對方的意見被否定,你的意見被接受的把握就大了。

五、借助法。借助他人的觀點和做法來替代自己的不同意見。有時,自己直接說出不同意見比較為難,譬如麵對的是老師、長輩或上級。此時,你可借助同類型的、對方也熟悉,或已經明確了的事例來替代自己的意見。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你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