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糊其辭,不置可否
在某些場合,尤其是社交和外交場合,對於某些難以回答而又不好回避的問題,你可以含糊其辭,模棱兩可,作隱晦籠統的回答,如,"可能是這樣","我也不太r解",等等。右時候也可用體態語言略有表示,以便有所回應而又避免明確表態。既擺脫了對方的糾纏,又給自己留下了回旋的餘地。
裝聾作啞,免落圈套
在某種勾心鬥角的場合,如果處境不利而又無計可施,什麼也不能表示,那就索性裝聾作啞,避免落人對方設計的圈套,更加被動。
1945年7月,蘇、美、英三大首腦在波茨坦會談。一次休息時,美國總統杜魯門有意對斯大林透露:美國已研製出一種威力極大的炸彈,即暗示美國已擁有原子彈。這時,丘吉爾也兩眼死盯著斯大林的麵孔,觀察反應。而斯大林好像什麼都沒聽見,未顯露出絲毫異常的表情。其實,他聽得很清楚,當然也聽出了杜魯門的弦外之音,內心焦灼。會後,他告訴莫洛托夫:"加快我們的研製進度。"一個人麵臨這種窘境,拿腔作調反而會暴露缺點,還不如裝聾作啞,暗中使勁。
有意思的是,後來丘吉爾也用了這樣的"戰術"。1953年6月,年已79歲的丘吉爾參加百慕大的英、美、法三國首腦會議。他為了回避某些難題,就借口年事已高,裝作沒聽見,不予回答。而他在感興趣問題上,就與美法兩方討價還價,一點也不聾了。他這種時而聾啞、時而正常的做法使與會者頗感頭痛。美國總統艾森威爾曾幽默地說:"真沒辦法,裝聾作啞成為這位大演說家的新式防衛武器了。"
直言不諱,爭取主動
赫爾岑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有一次應邀去參加一個音樂會。可是,音樂會的節目演出不久,他就厭煩地用雙手捂著耳朵,打起瞌睡來。女主人見他這樣感到奇怪,推了他一下,問:"先生,你不喜歡音樂嗎?"他搖了搖頭:"這種低級輕佻的音樂有什麼好聽的?""啊?"女主人驚叫起來,"你說什麼?這裏演奏的都是流行樂曲呀!"
"難道流行的東西就是高尚的嗎?"
女主人反問:"不高尚的東西怎麼會流行呢?"
赫爾岑笑道:"那麼,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嗎?"
麵對女主人錯誤的論斷,赫爾岑使用了歸謬法這個邏輯武器,直言不諱地一語道破,不含糊,也不回避,反駁簡潔有力,言之有據,因為他主旨明確。
假如朋友或同事在公開場合責備你,而情況又不屬實,一定使人難堪。你可以心平氣和地直言:"我們是否私下談談這個問題?我要求你把情況搞清楚了再說話。如果你不注意尊重事實,那我以後很難再信賴你。"倘若是你的親友無故責怪你,你就明確地說:"你已經讓我難堪了,但你總該告訴我這都是為了什麼緣故吧?我什麼地方把你得罪了?"當然,假若做錯了什麼事,哪怕不是有意的,也要誠懇道歉。
打破僵局的學問
人與人之間本應團結互助,和睦相處,但又常常因人際關係複雜,有時也難免發生口角,出現不和。事情發生後,有的人試圖通過交談解決爭端,消除隔閡,重歸於好。但又往往由於話難投機,致使雙方越談越僵。因此,如何打破與有隔閡者之間的僵局,也就成了不少人為之撓頭的難題。
那麼,怎樣與有隔閡者談話才能打破僵局呢?
由於人們的年齡、所受教育程度和所處的工作、生活環境等情況不同,而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我們與有隔閡者的交談要善於抓住對方的特點,把握好說話的分寸。
因興趣而異,投其所好找話說
興趣與人的情感聯係十分密切。當人們對某種事物感興趣時,總感到稱心如意,伴隨著愉快情感。因此,從與己不和者感興趣的事情說起,不僅能消除他們的敵意。而且能實現感情交流,甚至會出現"酒逢知己幹杯少"的局麵。對於這一點,有許多事例可以證明。
某連指導員因多次批評城市入伍的戰士小劉不守紀律,致使小劉和指導員產生很大的對立情緒。指導員雖然三番五次找他談話,都因話說不到一塊而陷入僵局。後來,指導員通過認真觀察,發現小劉對繪畫很感興趣。一天正當小劉欣賞齊白石的作品時,指導員來到他身邊說:"小劉,你看的是齊白石的作品吧!"小劉一見是指導員,以為又是來教訓自己的,便冷冷地說:"怎麼欣賞齊老的名作也犯紀律?"指導員回答說:"不,齊老的畫栩栩如生,很有美感,不僅在國內數一數二,就是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氣,值得一看廠"怎麼你也懂繪畫?"小劉的口氣立刻溫和了起來。"懂還談不上。不過略有所知罷了。"指導員進一步同他熱乎起來。就這樣,兩人從達芬奇、米勒,一直談到徐悲鴻、陸一飛,越談越起勁,愈說愈密切。最後,小劉終於主動檢討了自己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