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堂很成功的素質教育課,學生通過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無法改變失敗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
被稱為世界劇壇女王的拉莎·貝納爾,就是這位心理學教師的得意學生。一次她在橫渡大西洋途中,突遇風暴,不幸在甲板上滾落,足部受了重傷。當她被推進手術室,麵臨鋸腿的厄運時,她突然念起自己所演過的一段台詞。記者們以為她是為了緩和一下自己的緊張情緒,可她說:“不是的!是為了給醫生和護士們打氣。你瞧,他們不是太正兒八經的了嗎?”
拉莎手術成功後,她不能再演戲了,但她還能講演。她的講演,使她的戲迷再次為她鼓掌。
拉莎·貝納爾在麵對無法抗拒的災難時,能跳出焦慮、悲傷的圈子又跨上一個新的裏程,這就是她的情緒“轉換器”在起作用。
任何人遇上災難,情緒都會受到影響。麵對無力改變的不幸,我們要學會操縱好情緒轉換器,學會安慰自我,忘掉它,一切都會過去。
經典悟語
成功的人能成功地駕馭情緒,而失敗的人讓情緒駕馭,把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白白浪費。
第三節 小事不小,越在意越成災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吸血蝙蝠,它的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生存。在攻擊野馬時,它常附在野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迅速、敏捷地刺入野馬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食血液。無論野馬怎麼狂奔、暴跳,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直到吸飽才滿意而去。野馬往往是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奈地死去。
動物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小小的吸血蝙蝠怎麼會讓龐大的野馬斃命呢?於是,他們進行了一次試驗,觀察野馬死亡的整個過程。結果發現,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遠不會使野馬斃命。動物學家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野馬的死亡是它暴躁的習性和狂奔所致,而不是因為蝙蝠吸血所致。
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必定能控製住自己所有的情緒與行為,不會像野馬那樣為一點小事抓狂。當你在鏡子前仔細地審視自己時,你會發現自己既是你最好的朋友,也是你最大的敵人。
上班時堵車堵得厲害,交通指揮燈仍然亮著紅燈,而時間很緊,你煩躁地看著手表的秒針。終於亮起了綠燈,可是你前麵的車子遲遲不啟動,因為開車的人思想不集中。你憤怒地按響了喇叭,那個似乎在打瞌睡的人終於驚醒了,倉促地掛上了檔,而你卻在幾秒鍾裏把自己置於緊張而不愉快的情緒之中。
美國研究應激反應的專家理查德·卡爾森說:“我們的惱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這位加利福尼亞人在討論會上教人們如何不生氣。卡爾森把防止激動的方法歸結為這樣的話:“請冷靜下來!要承認生活是不公正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按計劃進行。”應激反應這個詞從20世紀50年代起才被醫務人員用來說明身體和精神對極端刺激(噪音、時間壓力和衝突)的防衛反應。研究人員知道,應激反應是在頭腦中產生的。即使是非常輕微的惱怒情緒,大腦也會分泌出更多的應激激素。這時呼吸道擴張,使大腦、心髒和肌肉係統吸入更多的氧氣,血管擴大,心髒加快跳動,血糖水平升高。
埃森醫學院心理學研究所所長曼弗雷德·舍德洛夫斯基說:“短時間的應激反應是無害的。”他說:“使人受到壓力是長時間的應激反應。”他的研究所的調查結果表明:61%的德國人感到在工作中不能勝任;30%的人因為覺得不能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係而有壓力;20%的人抱怨同上級關係緊張;16%的人說在路途中精神緊張。
理查德·卡爾森的一條黃金法則是:“不要讓小事情牽著鼻子走。”他說:“要冷靜,要理解別人。”他的建議是:表現出感激之情,別人會感到高興,你的自我感覺會更好。
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這樣不僅會使你的生活更加有意思,而且別人也會更喜歡你。不要試圖把一切都弄得滴水不漏;不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權利,這會花費不必要的精力;不要老是糾正別人,常給陌生人一個微笑;不要打斷別人的講話;不要讓別人為你的不順利負責。要接受事情沒有做成功的事實,天不會因此而塌下來;請拋棄事事都必須完美的想法,你自己也不是完美的。這樣生活會突然變得輕鬆許多。
當你抑製不住生氣時,你要問自己:一年後生氣的理由是否還那麼重要?這會使你對許多事情得出正確的看法。
經典悟語
當你在鏡子前仔細地審視自己時,你會發現自己既是你最好的朋友,也是你最大的敵人。
第四節 不要順著怨氣燃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