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程序,內廷批改的內容需要向內閣進行反饋。
結果這一反饋麻煩就來了,唐百川對李默的批改意見進行了抗辯,因為戶部在做這個救濟方案的時候已經把李默擔心的問題考慮進去了,而且在公文中做了說明,這樣一來再提高兩成的朱批就顯得有些過分了。
李默覺得有些尷尬,當初拿到這份公文的時候正是子夜前後,困的眼睛都睜不開,一目十行的看過去,的確是忽略了這一細節,結果就被唐百川抓住把柄給頂了回來。
這個老唐,也真是的,打臉這麼直接,就不能委婉一點嘛。
經曆了這件事後,李默反思了許多,對每一份奏折都認真閱讀,審慎對待,但這樣一來耗費的時間簡直不計其數,而人的精力畢竟有限,這樣一天忙到晚也沒頭盡頭,人生的樂趣難道僅僅是案牘勞作,靠這種方式掌控天下,或者有人會樂此不疲,但絕大多數人是無法堅持的。
皇帝是人不是神,沒有那麼神聖高潔外加戰鬥力爆棚。
那麼,如何能保證大權既不會旁落,又能高效、準確地處理政務呢?
這個問題李默苦思不得其解。
在沒有想好萬全之策前,李默隻能咬咬牙繼續充當權力的奴隸。
一直忙到辰時,李默連座位都沒有離開。
辰時剛過,馬鈺就來提醒還有半個時辰就要小朝會了,請李默準備一下。
李默於是放下筆,出恭,洗漱,用早點,然後去紫宸殿召見內閣大學士、六部的尚書、侍郎,九寺五監和衛府、京兆府、禦史台、翰林院掌院等官員。
這就是所謂的小朝會,三天一次,日子定的死死的,打雷、下雨、落冰雹都不能例外。
君臣之間要經常通氣,麵對麵的溝通,才能保證朝政的正常運轉和穩定可控。
李默不喜歡每天都跟百官見一麵,那種儀式感太強的活動徒有虛名,缺乏實際,而且會耽誤彼此的時間。
所以新朝一改前朝舊製,皇帝每天都要見一見內閣的大學士,盡量跟六部的官員碰碰頭,每三天跟在京各部衙的主要官員見一麵,每十天跟在京百官們開一次大朝會。
小朝會沒有具體的議事事項,內閣和各部院有緊急或不決之事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由皇帝裁決或協調解決。
在李默看來這樣的小朝會遠比大朝會更能解決問題。
雖然說小朝會上人人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卻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六部、九寺五監、禦史台、京兆府的官員有優先發言權,內閣和翰林院的官員以聽為主,隻在皇帝點名到自己後才發表自己的意見。
今天的小朝會上工部尚書唐安貞向李默奏報了一件事:魏州大都督府移文工部,對已經批複的《魏州城牆加固方案》提出新的修改意見。
大晉建國之後,為了挽救陷入困境的水泥、鋼材行業,由工部牽頭擬定了一個城牆加固計劃,計劃用五年時間將天下所有州縣的城牆予以加固除險。
這樣既有利於防災、防賊,又能拉動建材行業尤其是鋼鐵和水泥兩個行業脫困,挽救大批瀕於破產的官辦工商業企業。
魏州當然是大晉的屬地,所以魏州城牆的改造也在計劃名單之列。
工部欺負魏州方麵沒有專業人才,在計劃上做了一點手腳,預留了若幹暗門,這樣一旦朝廷對魏州用兵,從這些暗門入手可以輕鬆攻破魏州的城牆,這是絕密,知道的人屈指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