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前程看好,這裏聚集了大晉最有才華的一批官員。
各科當值郎中們擬出初步意見,交由分管大學士審核,形成最終意見後交由首席大學士批點,首席大學士有權批準,無權否決,但可召分管大學士協商修改,若無法形成一致意見,則分別擬出意見交由皇帝裁決。
內閣無權在奏章上直接批點,其意見以黑筆寫在白紙條上黏貼於奏章之後,稱之為墨擬。
墨擬隻是內閣給皇帝的意見,是否采用權力全在皇帝一人。
皇帝接到內閣的墨擬後,對那些符合自己心意的,會用朱砂筆批一個“可”字,然後交給書記用朱筆照抄內閣意見,加蓋玉璽交給秘書省,由秘書省製文發布。
因批準用的是朱筆,故這一過程稱之為朱批。
而對那些不合皇帝心意的墨擬,皇帝有三種選擇:直接打回讓內閣重擬,直接修改,直接朱批。
因為後兩者是對內閣努力的全盤否定,所以朱批(修改)的結果要反饋給內閣,大學士是有權進行抗辯的。
遇到這種鬧心的事,皇帝也有兩個選擇:駁回大學士的抗辯,堅持“真理永遠掌握在皇帝手中”這一亙古未變的真理,或委曲求全修改自己的意見。
不管作何抉擇,主動權都掌握在皇帝自己手裏。
眼下李默就遇到一件頭疼的事。
濠州地方發生水災,三萬饑民受困,濠州刺史府按程序向戶部打了請求救濟的報告,戶部給了自己的意見,然後交給通政司。
通政司認為這是常規文件,理應由內閣先墨擬。
情況上報給秘書監宋蘊,宋蘊覺得通政司這麼處置沒毛病,就批轉了。
內閣當值郎中朱顏覺得事關百姓生死,乃是又重要又十萬火急的要件,便立即加蓋紅印交給當值宰相裴如卿。
裴如卿不分管戶部,對這件事不是很清楚,於是責令內閣戶部科郎中周元立即調查清楚,拿出內閣的意見。
周元立即向戶部求證此事,得到相關資料後,對戶部的救濟方案進行了完善,然後呈遞給分管戶部的大學士唐百川。
唐百川比較認可周元的意見,於是簽署自己的意見轉呈首席大學士馮布,馮布覺得此事這樣處理十分妥當,便將墨擬轉入內廷。
這道公文在三個部門之間轉了一天到了李默的手裏,李默卻並不同意工部的方案。工部是按照正常的標準撥付的救濟款,但濠州地方剛剛經曆兵災,百姓流離失所,地方官府努力招徠流民回鄉,卻沒想到這邊沒安頓好那邊就發了大水,若是按照正常的救濟標準,受災百姓雖能度過眼下這道關,但無法進行災後重建,距離安居樂業還有距離,所以李默認為應該將救濟標準至少應該上浮兩成!
想到不過是修改幾個字,李默就沒有麻煩內閣的大學士們,提筆直接在模擬上做了批改,然後交給書記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