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的好處是整頓了前朝的混亂官製,相應地也裁撤了大批冗員,但官製太過齊整對皇帝卻是一種製約,因為內府省官員也需經過吏部的考選,需要履曆,需要資曆,需要按資排輩,皇帝的決策權被大大地遏製了。
這當然讓皇帝很不滿意,寧是勤一直在尋找機會尋求突破,隻是阻力重重,舉步維艱。
轉折點出現在“蕭陞南逃事件”發生之後,寧是勤借機發難果斷地廢了內府省,改由宮務局執掌內宮。
宮務局所掌跟內府完全一致,宮務局是常設機構,不是宣徽院第二,但宮務局的級別很低,主官宮務局令隻是個正四品官,且還隻是個擺設,真正掌握實權的是六個掌印太監,掌印太監屬於差使官,正六品以上內官即可充任,起點低,方便皇帝使用自己喜歡的人。
宮務局地位雖卑,權勢可不小,內官外出身穿黃衫,代表的是皇帝的權威,所轄各處莫不是實權在握。宮闈處,掌理內務庶務;內侍處,執掌皇帝、太後、皇後的儀仗警衛;監門處(監門衛),執掌宮廷鑰匙;采辦處,執掌皇室物資采購,管理龐大的皇家製造所和商棧生意;莊園處,掌理龐大的皇莊和皇家園林。
另設奚官局,管理宮奴、工奴。
原先被取消的天下尋訪司又得以重建,掛名在宮務局采辦處下,名曰查訪司。名義上是為皇家采辦處查訪更新奇、更優質、更便宜的物資,以供奉內廷。實際卻是皇家耳目,奉旨監聽天下。地位卑賤,權力通天。
經過這一番折騰,內廷係統完全操控於寧是勤之手,外人無從幹涉。
統攝內宮之後,寧是勤又重整了內宮禁衛製度,以宮務局監門處掌管宮門鑰匙,抬高期門軍,貶低虎賁軍,金吾衛徹底淪為皇家儀仗,不再擔負禁宮警衛之責。
天子六軍雖是皇家私軍,軍需供應卻需經過兵部,形成一種製約,現在皇帝特設皇庫供軍處,禁軍所需物資、軍械,由皇庫供軍處直接籌措,兵部無權過問。
過去調動禁軍的皇帝手敕需經樞密院副署方能生效,寧是勤以禁軍執掌宮禁為由拒絕樞密院的幹涉,改由新設立的軍機房直接發布,經統軍大將和監軍使共同勘驗後即發生效力,禁軍的布防、調動,行軍、戰鬥,樞密院也好,兵部也好,無權再問過。
而這個新設立的軍機房隻是皇帝禦書房的一個分支,直屬天子,辦事大臣由皇帝親自選任,帶有差使性質,無須經過吏部補選和政事堂的同意。
掌控了內宮和禁軍之後,寧是勤信心大增,轉而著手馴服政事堂,先是勒令老臣吳元凱告老還鄉,然後拒絕增補宰相,隻增補了一名參知政事來填補吳元凱留下的坑。
宰相是當朝一品,而參知政事雖然幹著宰相的活,卻隻是個正三品官。位份甚至還不及六部尚書(正二品)。
能做正一品官的,普天之下就那麼幾個人,可供候選的人很有限,能拜宰相者,無不資曆深厚,名重天下,皇帝並不好駕馭。而三品官的選擇餘地就大得多,六部侍郎,九寺五監,中州以上的刺史、監察院的禦史,翰林院的學士,都是參知政事的候補人選。
這樣就有效地破了權臣壟斷朝綱的局麵,而卑官易製,也更有利於皇帝對朝堂的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