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往政事堂裏注水,以卑官替代宰相,寧是勤還通過機構之間具體運行規則的變化,逐步蠶食政事堂的權力。
大夏建政初期,為了革除蕭梁時六部把持朝政、隔斷內外的弊端,設立了通政司,統一收發內外公文。
通政司直接隸屬政事堂,所收納的公文和奏章,統一登記分類後便移交給政事堂,由政事堂做出決策形成正式文書再由通政司遞送各地、各在京衙門。
寧是勤不滿公文奏章被政事堂壟斷,下詔改革通政司,不僅掌理內外公文和朝臣奏章,還要兼理臣民密封申訴之事,然後以涉密為由,將通政司從政事堂獨立出來,獨立運行。
這之後他便以親信執掌通政司,使得通政司所得公文、奏章、密封申訴在通政司登記之後即移交給禦書房的通政處,再由通政處登記分類,移交給禦書房六科郎中,再由六科郎中分出輕重緩急,移送給政事堂。
表麵看隻是多了一個公文運行步驟,但這個步驟卻是至關重要的,從此以後天下事休想再瞞過天子的眼睛,政事堂隻能老老實實的去幹活。
這隻是馴服政事堂的第一步,寧是勤隨即以各部州縣敷衍塞責,致使政令不夠暢通為由,規定所有政事堂的文書必須經過禦書房的點朱。
所謂點朱,本意是政事堂的文書呈報給皇帝,皇帝閱覽後,以朱筆點記,證明這件東西皇帝已經知曉,各部州縣若是敢敷衍塞責,便是欺君,以此逼迫下麵不折不扣的去執行。
這樣固然對下麵是一種威懾,對政事堂同樣壓力巨大,從此政事堂幹完的活,就不能像先前那樣大事奏聞,小事自決,而是無論大小事務都要報給內廷禦書房去點朱。
最開始的點朱不過是例行公事,政事堂公文報來,皇帝的助手代替皇帝點朱,然後交給通政司製文用印,發送出去。
看起來也隻是一個公文運轉的步驟,但漸漸的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皇帝在點朱的過程中發現政事堂公文裏麵存在不妥當的地方,自然有權提出來要求改正。而皇帝的要求,政事堂通常無法拒絕。
過去政事堂執掌機樞,總理朝政,大事奏聞,小事自決,權柄很大。而現在政事堂大事小事都需經過禦書房,所做政令往往胎死腹中。
久而久之,難免挫傷政事堂的權威和積極性,一群德高望重的宰相、參知政事被一群年輕的郎中“點”的體無完膚,這老臉又往哪擱?
天子如此肆意妄為,自然遭致朝臣的強烈抵製,單單因為公文程序問題,政事堂就跟禦書房耗了三個月。
最後以寧檜告老、陳瑞安去職而告一段落,自那以後政事堂就被馴服了。
宰相、參知政事們若想日子好過點就得揣摩禦書房的心意,小心翼翼奉承著,免得被郎中們的一枝朱筆“點”死。
自此,天下政令自禦書房出,政事堂空擔一個名分而已。最後連政事堂的大印也被收歸禦書房。皇帝再想做什麼事,完全可以撇開政事堂,自己窩在家裏搗鼓搗鼓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