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戒除浮躁,事半功倍(1 / 1)

浮躁,乃輕浮急躁的意思,它往往是造成人們做事目的與結果不一致的常見的原因。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效率和速度,做起事來既無準備,也無計劃,隻憑一時的心血來潮就動手去做,他們恨不能一日千裏、一蹴而就,但卻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是和預期目標背道而馳,這就是浮躁的代價。

弘一大師在念佛一事上是最講求戒“躁”的,他認為沒有一個人是不能念佛的,因為不認識字的人完全可以先聽大家念,一邊聽一邊學;口舌不靈便的人則可以跟在大家後麵慢慢地念;懶惰的人也可以被大家一起念佛的積極性所感染,從而也和大家一起念。那些念不好佛的人往往都是由於過於浮躁而導致的。“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大家都靜下心來努力去做,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古時候有這樣一對兄弟,他們很有孝心,每日上山砍柴賣錢為母親治病。

神仙為了幫助他們,便教他們二人,可用四月的小麥、八月的高粱、九月的稻、十月的豆、臘月的雪,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內密封49天,待雞叫三遍後取出,汁水可賣錢。

兄弟二人各按神仙教的辦法做了一缸。待到49天雞叫第二遍時,老大耐不住性子打開缸,一看裏麵是又臭又黑的水,便生氣地灑在地上。老二堅持到雞鳴叫三遍後才揭開缸蓋,裏邊是又香又醇的酒,所以“酒”與“灑”字差了一小橫。

當然,“酒”字的來曆未必是這樣,但這個故事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成功與失敗,平凡與偉大,往往沒有多大的距離,就在一步之間。這一步就是韌勁的較量,是意誌力的較量。

成功的關鍵在於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做好某件事。你越是急躁,就會在錯誤的思路中越陷越深,也就越難擺脫痛苦。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

宋朝的朱夫子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於是,他堅信“欲速則不達”這句話,之後勤下苦工,最終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16字箴言:“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世上許多人追求形式上的美好,或者短暫的成功喜悅,又或者通過不正當競爭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他們卻忽略了成功的本質,誤入歧途。如果一個人想真正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靜下心來,腳踏實地,擺脫速成心理的牽製,戒除急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世間美好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大多數人又總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然而人生短暫,生命常常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流走。得到了這一樣,或許錯失的就是幸福。擁有時加倍珍惜,失去了,就權當是接受生命的考驗。

人都應該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做人亦如念佛,隻有靜下心來,戒除浮躁方可功德圓滿。因此,無論外界怎樣,我們都應該隨時提醒自己,千萬不要有一絲一毫的浮躁,隻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努力才是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