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直麵成功路上的障礙(1 / 1)

佛法從一開始就是為疑問而生,為直麵疑問而有。佛法源於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對人生為何會有生、老、病、死四大苦的一個疑問,由此而演化和產生出了更多的問題。佛法對人生乃至世界的任何問題都是不加回避的,它教導人們正確對待人生,對待問題的態度不是去逃避,而是去直麵。佛法中的“人生是苦”一句,將佛法提倡直麵人生中的挫折、艱難的宗旨表現得淋漓盡致。

弘一大師在弘揚佛法時就十分注重直接解釋當時人們對於佛法的種種疑問及誤解,而不是采取對這些問題和實際存在的現象進行逃避。正是他的這種直麵的態度讓人們不僅真正看到了他的誠意,更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讓人們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也在此基礎上對佛法進行了弘揚。

要知道,同樣是麵對疑問,逃避或者直麵,態度上的不同會直接導致其結果的巨大差異。

世界上有兩種普通的動物:飛蛾和魚。它們的一生雖簡短而平凡,卻各有不同。

飛蛾的前大半生是生活在蛹裏的,它在裏麵沉默地生活、成長。世界上最令人難受的事莫過於孤獨了,可是飛蛾卻能熬得住。它堅信這些苦難是奧運冠軍比賽前的艱苦訓練,是春蠶的嚼桑,是彩虹前的風雨。

終於到了破蛹而出的時刻,可飛蛾的身體每向前移一步,身上便要承受蛹殼的割劃,就像舞會上的小美人魚一樣,一邊美麗著,一邊承受著錐心之痛……終於,飛蛾戰勝了磨難,撲向藍天,與白雲共舞。

魚一生都生活在水中,它的生活是安逸順暢的。每當風浪即將來臨,魚便慌亂地遊到水麵,東遊西竄,驚慌失措,風浪一到便躲到水底再也不敢出來。

終於有一天,魚碰到了“磨難”——魚碰掉了一塊鱗。魚怕得不得了,終於,魚在害怕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其實,魚是可以不死的。

這就是飛蛾與魚的故事,一個直麵與逃避的故事。

惠不在大,在乎當厄。一個人在該做事情的時候不去做,認為自己無法辦到,所以索性不做,那人生還有什麼進步意義可言。真正富有智慧且能成事的人,不在於其聰明絕頂,而在於他該擔當時敢擔當,該施為時敢施為。

在永平寺裏,有一位八十多歲駝著背的老禪師。有一天,老禪師在大太陽下曬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禪師看到以後,忍不住說:“長老,您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做這種苦差事呢?請老人家不必這麼辛苦,我可以找個人為您老人家代勞呀!”

老禪師毫不猶豫地說:“別人並不是我啊!”

道元禪師說:“這話是不錯,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這種大太陽的時候呀!”

老禪師說:“大太陽不曬香菇,難道要等陰天或雨天再來曬嗎?”

該做事情的時候不做,隻有懶惰和心虛的人才是如此。雖說人生難免遇到挫折和難以應付的意外,可是選擇直麵或者逃避,結果絕對不是一樣的。

一個人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除了你自己,沒有另外一個人可以帶給你成功。當你發現自己可以獨當一麵的時候,你的人生才是真正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