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替別人著想,別人也會替你打算(1 / 1)

弘一法師立誌發願,一生傾盡己力,負擔、教化眾生,從無半分後悔。大師曾向世人呼喊: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這份真誠實意,感化了無數人。在大師看來,他修佛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自身的超脫,而是為了去普度眾生,去擔負一切眾生的罪惡,願意去代替他們受苦。以他的一人一肩之力去承擔一切的罪惡,這又是何等的無私與偉大啊!

自私是一種潛藏在心靈深處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與表現通常是不為人所察覺的。私欲強的人不顧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滿足自己的需求,在自己的私欲得到滿足的時候心安理得地去享受。這也正如盧萊修所說:“自私是人類的一種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者能夠克製這種本性而代之以無私的給予,後者則任其肆意橫行。”

有的人眼睛雖然看不見,心卻無比光明寬闊;有的人耳聰目明,卻隻顧一己之私。將要掉在坑裏的,往往不是目盲者的,因為恰恰是目盲者點亮了無私的燈籠,才免得大家一同摔得難看。

傳說有一天,閻王正在審判分發小鬼們投胎的去處。閻王在那裏宣判:“張三你到東村投胎做人,李四你到西村投胎做人……”地獄中應聲不斷,閻王依次分派。

這時,一隻等在一邊的猴子忍不住開口說:“閻王,那些小鬼你都讓他們去投胎做人,你就發發慈悲心腸,讓我這隻猴子也去嚐嚐做人的滋味吧。”

閻王說:“猴子啊,人的身上沒有長長的毛,而你全身上下長滿了毛,怎麼能去做人呢?”

猴子說:“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間去了嗎?”

閻王經不起猴子的再三哀求,答應幫助猴子拔毛。可閻王才伸手拔了一根毛,猴子就痛得“嗷嗷”直叫,一溜煙逃走了。

閻王歎了一口氣說:“連一根毛都舍不得拔,還怎麼有資格做人呢?”

這則故事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布施不但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一個總是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的人,可能連做人都會變得無趣。所以我們應當避免被欲望糾纏身心,否則生活也會跟著不幸。要知道,做個樂於助人的人,把自私驅除,心中的負擔才不會越來越重,心中才會充滿光明。

有位中年人覺得自己的日子過得非常沉重,生活壓力太大,想要尋求解脫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禪師求教。

禪師給了他一個簍子,要他背在肩上,指著前方一條坎坷的道路說:“每當你向前走一步,就彎下腰來撿一顆石子放到簍子裏,然後看看會有什麼感受。”

中年人照著禪師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簍子裝滿石頭後,禪師問他這一路走來有什麼感受。他回答說:“感到越走越沉重。”

禪師說:“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時,都背負著一個空簍子。我們每往前走一步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撿一樣東西放進去,因此才會有越來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問:“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減輕人生的重負呢?”

禪師反問他:“你是否願意將名聲、財富、家庭、事業、朋友拿出來舍棄呢?”那人答不出來。

禪師又說:“每個人的簍子裏所裝的,都是自己從這個世上尋來的東西,一旦擁有它,就對它負有責任。”

世間的人,因為生死渴愛,飲五欲堿水,如此以為飽足,可是久而久之就會對這纏人不休的欲望生出疲厭,於是便想:“這些誘人的色聲香味,不要再來到我的麵前,使我眼見心煩。”可是五欲依然如舊,不斷糾纏人心,於是按捺不住大發雷霆,再次詛咒:“我要你迅速消失,永遠不要再出現,為什麼你還來糾纏,讓我見到心生煩惱!”有智慧的人則會說:“一個人若要離開五欲,應該收攝自己的六情,關閉心意,妄想不生,這樣才能得到解脫。何必執著於眼前的真相,而希望它消失呢?”

其實這都是人的自私心理在作怪,自私,就是人類的劣根性之一。

人,無論是誰,都會有私心,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這種缺陷並不是無藥可救的。我們應該懂得,仁愛應摒卻私心,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就是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如果每個人都因自私而不對他人行善,那麼善與愛無法共享的世界必然是一片黑暗。

要使自己擁有的名貴花卉不失本色,唯一的辦法就是讓鄰居的花圃裏也都種上同樣高貴的花,因為心靈無私是保持高貴的唯一秘密,也是營造仁愛氛圍的唯一方法。愛默生曾提醒我們:“要做一個為後來者開門的人,不要試圖使世界成為死巷。此生最美妙的報償就是:凡真心幫助他人的人,絕不會沒有人幫助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