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在跌倒處爬起來(1 / 1)

“省察以後,若知是過,即力改之。諸君應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偉大之人格。故子貢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雲:‘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諸君可不勉乎!”在弘一大師的眼裏,人是不怕犯錯誤的,怕就怕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要知道,孔子曾經說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知錯能改,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品質。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都是不完美的,總是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但隻要有勇氣悔改,就算得上是有氣魄的人。

曆史上不乏有能改過而終成大業的君主。楚莊王初登基時,日夜在宮中飲酒取樂,不理朝政。後來臣下用“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神鳥故事啟發他,並以死勸諫,終於使他決心改正錯誤,認真處理朝政,立誌圖強。楚國終於強大起來,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對於那些能夠改過自新的人,就應該對其既往不咎。寬容對待他人的過失,既能使自己不再受傷害,也能給別人改過自新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那些知錯不改的人,活該他們一敗塗地。如商紂王,文過飾非,自以為有權有勢,有上天保佑,把向他提出忠告的大臣一個挖心,一個剁成肉醬。結果臣下都不信任他,沒有人再全心全力為他做事,最後商朝終被周武王的大軍滅掉,紂王隻有自焚而死。還有隋煬帝,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當有臣下批評他不顧百姓勞苦大修運河時,他大怒之下把這個臣子賜死。這個昏君,最後也落得個眾叛親離、國滅家亡的下場。

聖賢孔子對於過錯的看法,概括來說就是:一個人有過錯不要緊,隻要能改過就好。如果有過錯而不肯改,就成了大過大錯。

“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次,蘇格蘭的布魯斯國王與英格蘭軍隊打仗。布魯斯國王被打得落花流水,隻得躲在一所不易被發現的古老的茅屋裏。他失望了。

當他正帶著失望與悲哀躺在草床上的時候,忽然看見一隻蜘蛛正在結網,在蜘蛛就要大功告成之際,無聊的國王毀壞了它將要完成的網。蜘蛛並不在意它遇到的困境,立刻繼續工作,打算再結一個新網。布魯斯國王又把它的網破壞了,蜘蛛又開始結另一個網。

國王感到非常驚奇。他自語道:“我已經被英格蘭的軍隊打敗了6次,我已經準備放棄戰爭了。假使我把蜘蛛的網破壞6次,它是否會放棄它的結網工作呢?”

他毀壞了蜘蛛的網共6次。蜘蛛對這些災難毫不介意,開始第7次結網,終於成功了。

國王被這個例子鼓起了勇氣,他決意再做一次奮鬥,從英格蘭人的手裏解放他的國家。他召集了一支新的軍隊,很謹慎而且耐心地做著準備,終於打了一次重要的勝仗,把英格蘭人趕出蘇格蘭國土。

在冰天雪地中曆過險的人都知道,凡是在中途說“我撐不下去了,讓我躺下來喘口氣”的同伴,必然會很快死亡。因為當他不再走動,他的體溫就會迅速降低,很快便會被凍死。

在人生的戰場上,我們不但要有跌倒之後再爬起來的毅力、拾起武器再戰的勇氣,更重要的是從被擊敗的那一刻起,就要開始準備下一波的奮鬥,不準許自己悲觀。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徹底地輸,而隻是暫時地“沒有贏”。

的確,由於各個方麵的局限,人的一生總是難免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而問題的關鍵則在於我們該如何去麵對我們的過錯。首先是知錯,若連自己的錯誤都不承認,就無法說到下一步,其後果也必定會是一錯再錯。但若能去正視並且承認自己的過錯,並且能在此基礎之上對錯誤進行改正,那麼,錯誤對於我們而言便是一筆財富了。要知道,犯了錯誤改得早,進步就更快。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犯了錯誤並不可怕,但一定要接受教訓,在哪裏跌倒的,就要在哪裏爬起來,這樣才能有機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