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接近夢想的捷徑
世間的人每天都在經曆著失敗,那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麵對不可避免的失敗呢?一個人常常失敗並不要緊,關鍵要能看到失敗的症結所在,改正過錯,總結失敗的教訓,找到成功的路徑,讓失敗成為走向成功的指明燈。
《彌陀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阿樓陀,他雙目失明,不能照顧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還叫別的弟子一道幫著做。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針縫衣,無奈眼睛看不清楚,他嘴裏叫著:“誰能替我穿針呀?”佛聽了立刻答應說:“我來替你穿。”
弘一大師說,上述內容都足以證明佛是常常勞動的。他亦盼望世人當以佛為模範,凡事自己動手去做,不可依賴別人。
弘一大師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宗師,不僅因為他在佛法上有很深的造詣,更重要的是他能確確實實地為弘揚佛法做很多實際的工作。
言出必行,不高談闊論,是一個人進行道德品質修養的重要內容。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實際事,是我們應該恪守的生活準則。正如一句伊朗的諺語:“如果空喊能造出一所房子,驢子也能修一條街了。”這對於那些隻知道誇誇其談而不幹實事的人是一個莫大的諷刺。《佛經》中對實幹也有獨到的見解:
須菩提尊者正在山中準備說法,還沒有開始說,忽然從天空中飄灑下來無數的五彩鮮花,還傳來由衷的讚歎聲。
尊者就問:“誰在空中散花讚歎?為什麼讚歎呢?”
空中傳來渾厚的聲音:“我是梵天天神。尊者的《般若經》說得實在太好了!我情不自禁地散花讚歎。”
尊者反問道:“可是,我還一個字都沒有說呢!你怎麼知道的呢?讚歎又從何說起呢?”
梵天意味深長地回答:“是的,尊者沒有說,我也沒有聽到。但正是像這樣的不說,才是真正的解說智慧;正是像這樣的無聞,才是真正的理解智慧。”
有句話說得好:“一百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因為行動是一個敢於改變自我、拯救自我的標誌,是一個人能力的證明。光心想、光會說,都是虛的,不能看到一點實際的東西。
通向勝利之路要務實,不要坐而論道,必須躬身實踐,不畏艱辛,不被繁雜萬物叨擾,一門心思做下去,才能成事。
每天晚上,雲居禪師都要去荒島上的洞穴裏坐禪。
有幾個愛搗亂的年輕人想捉弄一下他,便藏在他必經的路上。等他過來的時候,一個人從樹上把手垂下來,扣在禪師的頭上。
年輕人原以為雲居禪師必定會嚇得魂飛魄散,哪知雲居禪師任年輕人扣住自己的頭,靜靜地站立不動。年輕人反而嚇了一跳,急忙將手縮回,此時,雲居禪師又若無其事地離去了。第二天,這幾個年輕人一起到雲居禪師那兒去,他們向雲居禪師問道:“大師,聽說附近經常鬧鬼,有這回事嗎?”
雲居禪師說:“沒有的事。”
“是嗎?我們聽說有人在夜晚走路的時候被鬼按住了頭。”
“那不是什麼鬼,而是村裏的年輕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
雲居禪師答道:“因為魔鬼沒有那麼寬厚暖和的手啊!”
見年輕人不說話,他便接著說,“臨陣不懼生死,是將軍之勇;進山不懼虎狼,是獵人之勇;入水不懼蛟龍,是漁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麼?就是一個‘悟’字。連生死都超脫了,怎麼還會有恐懼感呢?”
雲居禪師舍身實地修為,篤定一心地修行,所以不畏任何事物,繼而修成佛法。修行其實就如同人生,隻有行動,才有起點,才能使我們的幻想、計劃、目標都變為現實,成為一股活動的力量。唯有去實地施為,親自動手,才是接近夢想的最佳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