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貴族精神的優良品質——德布天下的浩然之氣(1)(3 / 3)

第二次,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攻占了晉陽,李世民不畏艱險,終於擊潰了敵人主力,並乘勝追擊,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徹底消滅了敵軍,收複了丟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為唐統一戰爭中最大的。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待其自斃。就在洛陽將下未下之時,河北的竇建德軍十餘萬眾號稱三十萬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現在唐軍背後,李世民力排眾議,親率3500人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隻得投降,這次李世民一舉兩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是平定劉黑闥的戰役,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為竇建德複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

李世民從不因為自己的身份顯貴就有所畏懼,相反,他秉承了騎士精神的克服困難的勇氣,以磅礴的氣勢連續取得勝利。在這四次攻堅戰鬥中,他時刻保持王者之風,不管遇到多大的艱難和付出多麼辛苦勞累的代價,總能在重重危險下打敗敵人。若隻是苟且偷安,害怕失敗,害怕被俘虜,害怕身陷囹圄,也不可能統一全國,開創盛唐時代。

騎士精神的勇敢不同於一般的匹夫之勇,也並不是說騎士精神的勇敢就一定要在聰明絕倫的人身上才能體現。騎士精神是最大的特點是其人心裏是否有一顆堅定無比的決心。唐吉可德是塞萬提斯筆下的騎士,雖然有時候會犯點傻,但他對懲惡揚善的信念從來都不會因為困難而動搖。

貴族精神中的騎士精神的“戰鬥力”極為驚人,它可以開天辟地,改朝換代;也可以抵禦外敵,保衛家園。因為這一切,始終有一個“勇”字支撐起擁有此種精神的人的靈魂,他們為現實而戰,為信念而戰,為不敗的精神而戰。

第3節 尊嚴永不磨滅——自強不息的生存法則

我國著名報人儲安平在《英國采風錄》中說過,英國的貴族製度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是因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英國的老百姓普遍認為,貴族精神代表了一種尊嚴,一種高超的品行。

尊嚴是對人的身份、地位等的認同,是人人共有的平等的權利。一個人懂得保持尊嚴的人,無論在什麼境況下,都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論是貧窮或者富裕,強大或者弱小,隻有永不磨滅其尊嚴,才會有其自身的地位。

在現代社會中,不少人認為,尊嚴隻是對於那些有錢有勢的人才會存在的。因為他們有雄厚的資本,能夠在社會中有相應的地位,因此才有資格保持著尊嚴。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有時候連生存最基本的條件都不能滿足,尊嚴相對來說便顯得額外的奢侈。更甚者,有些人為了名利,可以毫無顧忌的將尊嚴拋開,甘願為“奴”。其實,這是對中國的那種“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精神的誤讀。有人會說,像勾踐那樣臥薪嚐膽,不就是拋棄了尊嚴嗎?這無疑是條謬論。勾踐之所以忍辱負重,則死因為他隱藏著更大的理想,所以才拋棄自身一時的尊嚴來換取一個國家永恒的尊嚴。所以說,他對於尊嚴的理解,相對於那些“麵子工程”意義更為深遠。

貴族精神中對於尊嚴的詮釋則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有人認為,貴族能夠有尊嚴、體麵的活著,是因為他們總是處於社會的高層階級,能夠呼風喚雨,才有能力為其尊嚴摒棄那些有損自尊的事。但這些隻不過是那些唯利是圖的小人給自己找的一種開脫的借口罷了。在曆史的長河中,貴族的確是權力的中心,他們的品格不僅代表著個人和家族,更是一個國家顏麵的體現。因此,貴族精神中傳承著自強不息的生存法則。然而,時至今日,沒落貴族已經成為現實的真照。大部分的貴族階層也隻是成為一種象征,但由於他們對貴族精神的繼承,使得尊嚴之心從未因為財富、地位的降低和生活的窘迫而磨滅。

英國泰晤士報記者Alex曾經采訪過瑞士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這家人住在一個破舊的小莊園裏,當Alex一走進房子裏就發現有種與眾不同的曆史滄桑感。雖然略顯陳舊,但裏麵的陳設卻十分的井然有序和幹淨。莊園裏住著一家7口人,可以說是四世同堂。從樓梯上去,Alex看見一幅幅古老的油畫。Alex很吃驚地是,這些油畫顯然都是高級藝術品,而且價值不菲。

但這些都與這家人的生活狀態格格不入。他們吃著很低廉的麵包,身上的著裝也很樸素。一看就知道並非富人。Alex問主人說:“您為什麼不把這些油畫賣掉而過上更好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