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目中都多少會對貴族有一定的向往,而並非每個人都能涵養出正氣凜然的貴族精神。我們渴望幸福和優越的生活。但殊不知,缺乏了貴族精神中的正氣之心,再美好的願望也敵不過人性的缺失。
第2節 不畏險阻的勇氣——騎士精神戰無不勝
“勇士”一詞仿佛離現代社會已經十分久遠了,在人們的印象中,隻有戰爭年代那些不顧死活衝鋒陷陣的將士才稱得上是勇士。而在一個和平的社會裏,人們更多想到的是如何明哲保身。雖然當今社會也有“見義勇為”一說,但那些足以感動我們的故事似乎正被“見利忘義”的殘酷現實所替代。
誠然,戰爭年代那些為了自由與和平敢於冒死上前線的將士們絕對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勇士。因為他們的舍生就義,為國為民的精神是作為勇士最基本的素質。而人們也不難發現,大多數的勇士們都是來自貧苦家庭的窮孩子,有時候迫於生計才被迫踏上征途。在國人的觀念裏,那些養尊處優的權貴們極少有慷慨就義之舉。不得不說,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理解,是因為在中國曆史歲月中有太多這樣懦弱、無恥的權貴,他們隻懂得盤剝百姓,卻不懂得為黎明蒼生做出應有的貢獻和犧牲。
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武斷地對貴族精神中的騎士精神做出否定。雖然貴族中的騎士們的地位也高於普通民眾,雖然有些騎士也大權在握,但他們的勇敢的騎士精神卻一直存留下來。一方麵要從他們的起源開始談起,很多貴族是行伍出身,通過戰功才獲得了貴族地位。另一方麵,貴族階級的騎士們也必須履行保衛國家和百姓的義務。因此,貴族階層若是膽小懦弱,定會遭到百姓的唾棄和同階層人士的不恥。
貴族精神中所秉承的騎士精神,是貴族精神最強勁的“戰鬥力”。騎士的勇敢也正是西方世界所津津樂道的自豪感。在英國,就有這樣一位神話般的人物——圓桌騎士的首領——亞瑟王。
亞瑟王(KingArthur)是5世紀英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國王。曾經統治英國的凱爾特民族在西元一世紀的時候被羅馬帝國所統治,曆經六世紀以後,日耳曼民族相繼入侵,其勢力漸趨衰微,終於被迫讓出英國王位。亞瑟就是在日耳曼民族入侵的這段時期裏麵,以凱爾特人的英雄身份登場。他率領各部落在名為巴頓山之役的交戰中一舉擊潰屬於日耳曼民族一支的薩克森人,被視為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傳奇人物。
從公元一世紀開始,不列顛長期處於羅馬帝國的壓迫下。公元500年左右,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薩克森人又大舉入侵,燒殺搶掠。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率領不列顛人民奮起反抗,最終在巴頓山之役的交戰中一舉擊潰敵軍,將所有外來入侵者驅逐出英倫。之後他們又統一各部,為大英帝國後來的輝煌奠定了基礎。通過十二次戰役最終成功擊退了自北麵來的薩克遜入侵。期間,圓桌騎士成為王國重要的一個部分。亞瑟王的騎士最多時曾達到一百五十名,騎士們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在圓桌上議論國內事務。雖然他們也會因為政見相合或相左而形成一些派係,但隻有在圓桌上才沒有地位差異和君臣之別,每個人都被允許自由發言。在這張富有傳奇色彩的圓桌上承載了騎士精神的勇敢與大義。
騎士精神作為貴族精神最堅強的部分,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作為騎士,無論是掌控一切的國王,還是等級較低的勇士,都必須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挺身而出。這樣的人,才有資格獲得百姓的愛戴和騎士的榮譽。而騎士精神不但包含了勇敢與堅毅,還必須有一顆善待民眾的心。他們隻對來自外族的強敵做出勇敢的反抗,卻不會殘忍的殺害普通的老百姓。因為勇敢是勇於大義,而非濫殺無辜。
不僅是在歐洲,在中國的曆史上也同樣有這樣貴族精神的人。
李世民作為中國曆史上功績顯著的皇帝就是這樣一個極富騎士精神的勇者。在隋煬帝暴政的壓迫下,李世民帶領眾人推翻了橫征暴斂的隋朝,建立了唐朝,也為黎明百姓創造了安定的生活環境。唐朝建立以後,貴為皇子的李世民並沒有散失勇氣,為了統一全國,讓人民得到休養生息。他親自指揮了四次大戰役。
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中,雙方在現陝西長武縣發生激戰,由於李世民生病,劉文靜不聽元帥告誡而聽殷開山之計,出戰,被薛舉所敗,退回長安。但不久,李世民便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