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說,三代究竟能不能出一個貴族,不是看他們的經濟狀態、社會地位還有外表禮儀這些外在的條件,而是對於人性的理解。在家明心目中,他們就是高級和尊貴的,而乞丐就是下作和肮髒的,這種高高在上,漠視人性的價值觀會直接灌輸給下一代。
那麼,什麼才是人性?我們很多人對人性的理解都不相同。有些人認為隻要不作奸犯科、殺人放火就是有人性;有些人認為隻要孝順不做出違反倫理道德就是有人性;有些人認為隻有關愛弱勢群體,有愛心和同情心才是有人性……
眾說紛紜。《三字經》裏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這裏說人性為善,因為每個人都有同情和憐憫之心。人看到可愛的東西會頓生愛意,看到悲慘的事情會心生憐憫,看到不平事會憤怒和譴責等等,這些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東西。
也有些人說人性本惡。因為人有欲望,有邪念,之所以大家能夠安定和平,是因為有警察,有軍隊,有政府和法律的約束。否則,人就會隨著自己的欲望隨意而為,要不然在那些政府管理力不佳的國度和地區,就不會有那麼多惡性事件發生了。
雖然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都有道理和事實依據,但我認為這都不是人性,而是動物本能,本能自然有好有壞。而人性卻是尊重生命、具有愛心和同情心的道德高地,是社會文明形成過程中降低壞的本能,提升好的本能的一種社會認同的價值形態。我們之所以變得麻木冷漠、自命不凡、勢利無情,是本能壞的一麵掩蓋了好的一麵所致,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泯滅人性”!
因此,貴族的培養不是說單單講表麵功夫做好就能成為具有貴族精神的新貴族,那隻是一張光鮮的表麵,算不上真正的貴族。那麼,是否能夠培養出一個貴族,不是看幾代人在物質上和表麵上的努力,而是精神價值觀的偏向。當價值觀和精神思想上升到道德高地,變得重視人的善良時,人性的光輝才能成就出一個具有貴族精神的真貴族。
所以說,三代是否能出一個貴族,關鍵是在於能否理解人性的含義與價值。隻要重視對人性的提升和教育,在那張道德的白紙上寫上“人性”二字,即使你貧困潦倒,也能培養出一個有利於社會的精神貴族。
第3節 “富”與“貴”並非等同關係——高貴源自精神富足
在漢語裏,“富貴”仿佛是不可分割的。我們有時候形容那些穿金戴銀、財富頗豐的人或家族會情不自禁地感歎道:“真是大富大貴啊!”也許你會覺得這再平常不過了,因為有了錢所以才會顯得“貴氣十足”。的確,擁有了大量的財富,你的物質基礎和普通的百姓必定不會在一個等級上。人家一頓飯也許隻要20塊錢,但你坐在豪華的餐廳裏僅僅一杯水都不止這個價錢;人家穿100元的衣服,你的一隻衣袖或許都不止這個數。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的確“貴”了。但請注意,此“貴”非彼“貴”。這種“貴”,確實和財富是息息相關的。因為此種“貴”是依靠價格的飆升來支撐的,就需要大量的金錢作為基礎。所以我認為“富貴”一詞便來源於此。
當今社會不少人的物質條件的確今非昔比,他們的財富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望塵莫及的。也正是這個原因,那些富人們便在心理產生了一種“物質優越感”。他們通過各種低俗的手段向人們炫耀著自己的財富,並企圖將自己和一般人劃出一條界線來。在他們眼裏,他們就屬於“上等人”,而所有的平民或者中產階級,就隻能淪落為“賤民“而已。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富人的齷齪舉動,他們動不動就錢來解決糾紛,話語中時常透露著“蔑視”一切的語氣。但這些舉動在普通人眼中無疑是可笑和可恨的。事實證明,往往想利用高檔香檳、紅酒、名車、高爾夫等所謂的高級物質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來標榜自己身份的高貴的人,才是最為真正的愚人。
他們根本不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高貴”。高貴是一種品質,一種精神境界。它不會隨著物質的提升而獻媚的跟隨;也不會因為物質的缺失而隨之消逝。所以說,高貴同樣又是一種堅定的信念。許多富人想成為貴族,他們在物質上十分充裕,卻在精神上無比匱乏。相反,也有一些人雖然物質條件並不能與之媲美,但他們每天都享受著精神食糧的飽腹感。這也是為什麼那些精神富足的人能夠堅持地去做著一些平凡卻又令人起敬的高貴事業。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就是這樣一個擁有高貴品質的精神貴族。她出身富裕家庭,曾任修道院院長,而她赤腳走進印度社會的底層,一生都在奮力拯救那些在貧窮和苦難中掙紮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