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艾生正和Hans在圖書館裏自習,一個國內的留學生悄悄地將Hans叫到外麵。艾生覺得奇怪,就跟了上去。原來這名留學生是想在周末搞一個貴族party,於是想找一個真正的貴族去撐場麵,並且承諾可以給HansVonLudwig一大筆報酬。而HansVonLudwig卻想都想就拒絕了。
艾生後來才知道,原來HansVonLudwig是德國的一個貴族後裔,擁有真正的貴族血統。艾生問他為什麼不去呢,反正周末有空,還能賺一筆。HansVonLudwig卻說:“我家境並不富裕,如果能補貼家用自然是好。但是那天我答應了人家要去福利院做義工。我認為做義工比參加party更有意義。”
艾生從來都沒關注過貴族,在他的印象裏貴族就是奢靡和皇室,但萬萬沒想到真正的貴族卻是這樣的。
庸俗和尊貴其實並不需要多少解釋,也不需要多少物質的襯托,因為有時候它隻是一種價值觀或者是生活態度而已。中國的哲學中同樣含有這樣的觀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從事例中可以看到,缺乏物質的基礎並不能成為不去實現人生價值的理由;同樣,物質的誘惑亦不可成為墮落、庸俗的借口。隻要是自己認定的價值,即使再大的誘惑或威逼都不能撼動我們的思想。這便是真正的心靈尊貴,也是真正的貴族精神的體現。
當我們理解追求美好生活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充足,精神上的提升也是豐富內心世界和充實生活的必備條件時,才能從根本上轉變單一的物質享受,實現心靈的大蛻變,令生活變得更有希望和意義。本身追求生活物質並沒有錯,但省去了精神的尊貴就變得一文不值。所以說,在我們追求物質的同時,必須將生命的意義趨向於精神的高貴。堅定、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才能讓我們從單純追求物質的庸俗華麗地轉身成為以精神、品德為榮的心靈尊貴。
第2節 三代真能培養出一個貴族——理解人性是關鍵
關於貴族,在中國流行著這樣一句俗語:“三代才能出一個貴族。”按照此種思維模式,即第一代是艱苦創業的一代,他們為子孫後代創造了豐厚的物質條件,但其自身卻擺脫不了粗魯和庸俗的習慣;第二代開始接受貴族文化的學習,但因為從小就對上輩人惡劣習氣的耳濡目染,雖然接受高等教育,但言行舉止中總會或多或少的透露粗俗行為;而到了第三代,由於家庭的悉心培養,從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與行為的約束,才能徹底的養成貴族風尚。
但是這種理論太過於表麵化和機械化。也許通過這樣的積累,人的言行舉止可以呈現出十分優雅與和善的麵貌。可真正的貴族不僅是流於表麵的高級,精神的頂尖才是關鍵點。這樣說未免有些籠統,那麼,用我曾經聽到的一個故事來表述也許更形象:
家明小時候家裏很窮,他的父母以擺水果攤為生,因為買不起合法攤位,就隻得四處流動營生。有一次,他爸爸在賣水果時碰到了一群流氓,人家吃了水果不僅不付錢,就因為他爸爸理論了一句就被那夥人打得遍體鱗傷。他爸爸十分氣憤,但也隻得忍氣吞聲。於是他爸爸對他說:“沒有錢到哪都要被欺負,要是現在我有一間市中心的店鋪,看誰還敢來欺負我們。”於是,他爸爸嘔心瀝血,終於在家明上大學那年有了一家自己的水果批發公司。
在家明大學畢業那天,他的爸爸領著全家去一家高級西餐廳為家明慶祝。吃飯時,他爸爸幾杯酒下肚,便很高興地大聲說:“我們家終於出了個大學生了,看誰還敢說我們家沒文化。”說完哈哈大笑起來。這一下便引起其他桌上吃飯的人投來異樣的眼光。原本很安靜的餐廳一下子被他的聲音打破,服務員悄悄地走過來說:“對不起,先生。您這樣會影響到其他客人的。”他爸爸聽完大罵著說:“老子吃飯還不準說話啦!我有的是錢,滾開!”
家明看到此刻所有人投來的都是鄙視的眼神,他內心十分難受。從那以後,家明下定決心,一定要所有人看到自己時都是尊敬的眼神。
十年過去了,家明的孩子也已經五歲。有一次,家明開車載著孩子去商場。下車時,他們碰到家明的一個好朋友。家明拉了一下小孩說:“見到長輩要怎麼樣?”隻見小孩馬上和家明的朋友微微鞠躬說:“叔叔好!”家明的朋友拍拍小孩的頭說:“太乖了,真有禮貌。”
過了一會,在繁華的商場外麵有一個穿得破爛的乞丐正蹲在地上伸手向他要錢。孩子看到後便拉著家明過去說:“爸爸,他好可憐,給他點錢吧。”家明瞪著他孩子說:“你忘了我是怎麼教你的嗎?要做一個小紳士。這乞丐是最肮髒的,是最下賤的,是最下層的人,怎麼能去碰一個乞丐呢?”說著便拉著小孩直奔商場而去。
也許十幾年之後這個小孩會隨著家明的教導慢慢變成一個彬彬有禮,外表極具教養的“高貴人士”,也許他會因此贏來讚許和掌聲,也許他會贏來相應的社會地位。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他就是一個“新貴族”。就好比一台配置頂級的電腦,如果沒有係統軟件的支撐,那還隻是一台好看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