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宅定心定(1 / 2)

《武王家訓》中有一句話叫做:不自決處,問之。王晉不是一個固執、倔強的人,既然在這件有關自己前途的大事上無法抉擇,他便欲求教他人。

摯友韓泰是個很好的人選,聽了王晉的猶豫,他笑道:“此事,吾也正想找弟詳談。三郎,在作出選擇前,你必須知道你自己的誌向是什麼?如果隻欲求得安穩舒逸職務,那麼某可以幫你走動一二,或可外放做一大、中縣君,在此位上耽擱數年乃至十數年,然後再圖調任遷轉;而如果弟誌器遠大、氣量恢弘,某不欲誤你,實話為之,朝堂之上才為正道,稀少有聽說不在中央為官,而便遷命地方大員甚或一部侍郎者,此乃封侯拜相必經之路爾。弟現在雖暫侯卑瑣之官,安知不是將來一飛衝天之蓄勢?”

王晉聽後,感激地點點頭,心中有所思量,然後就此事,又詢問了自己兩位“座師”的意見。杜黃裳的建議很簡短很幹脆:一切由自己本心決斷。

他認為沒有誰比王晉自己更清楚自己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又能在什麼樣的工作上發揮出什麼樣的能力,所以別人的意見隻會為王晉造成幹擾,因此,具體選擇還是由他自己仔細思量後決定,如果需要幫忙走動關係,他可以試著發動自己的人脈網。

杜黃裳這樣說,其實也是看重王晉的人品和能力,如果換成一個庸官,即便關係再好,他也不會幫忙,這是他為官的原則。

拜訪竇昭時,竇昭並沒有將他之所以得授“都事官”的幕後情由告訴他。竇昭是個愛惜羽毛的人,在這件事情上,他出動老臉都沒有幫上多大忙,講出來,並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竇昭在此事上的建議,要遠比杜黃裳明確,他認為王晉年輕,有資本在這個位置上鍛煉數年,不過,這熬的不是“資曆”,而是“能力”。竇昭認為,王晉在基層政府的工作經驗確實很豐富,但中央部門的工作和地方完全是兩碼事,如果王晉希望以後在仕途上能進一步發展,中央部門的基層工作經驗是絕對少不了的。其實他的這種意思和韓泰的意見差不多,不過又從“工作經驗”方麵解釋了一番。

無“資曆”,也無“能力、經驗”,有沒有人照樣升官發財呢,有,當然有!不過那不是咱平頭老百姓挑戰的高難度動作,不要嫉妒那些有背景的“高人”或者被天子、宰相看中的“得意者”,人家那需要實力,即便是“****運氣”,那也是實力的一種。

比如,和王晉同期考中進士的狀元陶翼,一做官便在中央核心部門擔任機要,整日伺候的不是天子就是宰相,隻要人不傻不倔,想不步步高升都難,聽韓泰等人說,此子現已升任專為天子起草詔旨的“翰林學士”之尊。

翰林學士是什麼?那幾乎已成了宰相的後備資源,隻要小心地熬幾年資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也不再是夢想般遙不可及。

得了幾位師友的忠告,王晉浮躁的心,終於安靜下來,他雖然平日顯得很沉穩老練,但畢竟還是一位年輕人,人生的道路上,他也不過是個雛子,遇到大事難免心浮氣躁,而能這樣很快平穩下來,作出理智的決定,說明他已經有了很大的成長。

作出決定後,王晉便邀了楊如月開始找房子。兩人整日奔波在長安城的街道裏坊、大街小巷中,連續看了幾處宅子,不是不滿意房子的情況,就是價錢太貴,有些心疼。好不容易找到一處宅子環境不錯,租錢還便宜,結果一問,這處小宅子裏,現在還有七八戶平民租住著,如果自己租下,這幾戶人家就得被趕地出門,看著院中幾個小孩子眼中露出戒備憤恨的神色,王晉終於還是狠不下心腸。

這幾日,王晉也見識了長安城繁華背景下,一些窮困市民和破產農民的淒慘生活。在城市的發展和繁華中,這些家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一步步被剝奪走了房子和田地,成為受人鄙視的“破落戶”,但他們又無法離開這座城市生活,隻得一家數口租住別人的宅子生活,而通常這樣的宅院,總是擁擠著數戶乃至數十戶人家居住。

這還算是破落戶中不錯的家庭,更有甚者,隻得在城牆下麵的偏僻之地,或者城外空野之地,搭建茅草屋安置家人,然後,或靠給人做奴仆,或做些手工營生,來維持生活。

又尋了兩日,終於還是托楊如月這個地頭蛇的福,找到了一處還算滿意的小宅子。這是一個四合院為主格調的宅子,在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的正中軸線上,分別是南向的大門、中堂、後院和寢房。堂屋為三間二架,東西兩邊的廂房由廊屋組成。這種形式的宅子,本來後院應該有些假山、小亭、樹木之類的裝飾物,還應有馬廄圍欄等等,不過這個小小的宅子統統沒有,雖然少了些景色、多了些不方便,但是租金自然便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