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任命(2 / 3)

王晉留意到青衣人有些孤寂、略顯尷尬的樣子,心裏很是過意不去,畢竟是因為自己的事,才惹出他一腔憤恨之言。於是,起身走了過來,對青衣人道:“楊兄,先前聽了兄長對建安詩派的一番獨到見解,真是極為精妙一語中的,王晉非常佩服,這杯水酒,小弟敬你一杯,我先幹為敬!”

說完,一仰頭喝了下去,杯中不留半滴殘酒。

這位青衣士人,名叫楊如月,是長安本地人士,家就在不遠處的“昭國坊”,為書香世家子弟。少時就以“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聞名,也就是少年時期便才華橫溢、名噪當時。這個人,考了兩次進士科,沒有考中,於是索性以作詩著書、結交友人為名聲之基,準備等名氣到達一個高度後,尋機會被朝廷“察舉”,再入仕途。

想用這種“捷徑”進入官場,並不能說他異想天開或者不務正業,因為通過這種辦法殺入仕途的先例並不少見,王晉的座師—竇昭當年便是因為“終南三友”的名號非常大,甚至達到天聽,然後,終於被皇帝欣賞,繼而親自提拔進入了朝堂。由這個路子當官的人,從古到今,做到極品大員的也不在少數。

楊如月便是抱著這樣的目的,整日混跡於長安貴人、官場的各種宴會、聚會中。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今日他才會出現在韓府的午宴上,不過,在此之前,他和韓泰、李縝等人早已熟識,唯一今日才認識的,就是王晉王青雲。

不過,兩個人可以說是一見如故,當韓泰拉著王晉過來介紹時,王晉覺得這個年輕人長得很順眼,是那種讓人的眼睛看著很舒服的外表和氣質,便先有了好感,說了兩句輕鬆幽默的話;而陌生人注意到儀表不凡的王晉,同樣也是眼前一亮,於是,自我介紹道:“鄙姓揚,名如月。如月的如,如月的月。”

兩人的第一次好感,發生的動機很單純,就是“以貌取人”。不過這個詞在當時還算是“褒義詞”,大周承繼唐風,世人重視容貌風儀,就連吏部詮試還要考核容貌一項,可想而知,外表對一個人是多麼重要。

且說楊如月看王晉先喝幹了酒,也忙站了起來,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別人給足了自己麵子,他也不是拿捏造作的人,再說,他對王晉還挺有好感,於是喝完後,又親自為王晉和自己倒滿,反敬了王晉一杯。

於是,兩人就在大堂一隅輕聲談了起來,如月才詞了得,而王晉繼承後世王雲部分思想,熟悉一些唐宋詩詞評述,話語不多,但往往一言切中利害,讓楊如月暗呼佩服,這個時代,會作詩賦算是頗受重視的才能,但“評論家”也往往是能和大詩人平起平坐不會讓對方有一絲怠慢輕視之意的強悍存在。

兩人聊著聊著,就說起了京城的“住房問題”,楊如月聽到王晉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宅子,而朝廷下達的讓其“上班”的時間是十日以後,於是大包大攬地說找房的問題交給他好了,畢竟他怎麼說也是個老長安,雖不算有多大能量的地頭蛇,尋個合適的宅子還是沒問題的。

王晉聞言,很是歡喜,他正為此發愁呢。原先,他隻準備在韓府暫住幾日,等到任命一下,便立即搬走。沒想到韓泰卻非要堅持讓他繼續在府邸居住,上了班後也是如此,王晉知道,一方麵確實如韓泰所說他想留自己在這裏做個伴,平日下班了兩個好友也能交流溝通下;另一方麵,王晉猜韓泰可能也是顧慮到自己錢銀短缺,想讓自己一家在韓府留住後,省下這筆不小的開支。

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此言並不是虛妄之詞,當王晉這些天了解了京城“房地產”實際情況後,不禁大吃一驚,像一些寸土寸金的裏坊且不說,即便連離宮城、皇城非常遙遠的偏僻之地如“永陽坊”之類,宅子價格也已經被炒上了天,聽說當朝“副相”武元宗將朝廷賜給自己的宅子贈送給了恩師姚可久後,自己一家人也隻能是租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