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述職(1 / 3)

“吏部司”的令史們還算熱情地接待了王晉,一位“員外郎”親自出麵為他介紹了述職的程序,然後由一位“書令史”帶著他按照嚴格的步驟,一一將程序完成。

這些程序,多是為防範有人冒名頂替而作的檢查和核對,因為地方官員數年一次大述職,述職完後,要麵臨重新分配工作,所以到時候往往會發給新的“官員告身”,如果這些“告身”被不法之徒冒名獲取,將會給朝廷帶來很大的麻煩和不可預測性。

驗證的辦法,第一步是調出存放在吏部檔案庫中的官員個人履曆,也就是王晉等人當年參加詮試時,吏部為他們每人所做的“行狀”:裏麵有個人的鄉貫戶籍、三代名銜、家口年齒、出身履曆,科考成績,銓試優劣等等,其中,對於此時檢查最重要的是官員的容貌特征描述,如雲“長身品紫棠(膚色),有髭須,大眼,麵有若幹痕”,或雲“短小無髭,眼小,麵無斑痕”,再或雲:“麵白無須,兩眼突出”。將這些重要的外貌特征和本人一核對,如果看不出什麼大問題,那就算通過了第一步驟,進入下一關。

第二道關是讓官員回答問題。負責考核的“令史”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是“行狀”中記錄的東西,有些是這幾年任職中,經曆過的事情,可以看出,這一關的目的還是核對身份,以確保不會出現錯誤。不過世界上的事很難有萬無一失,尤其是對於谘詢不發達的古代,出現官員冒名頂替並最終成功的例子,也不是一個兩個。

過了這一關,官員的身份也就大體上核對完成,然後就是讓王晉進行“小詮考”,也就是檢查一下為官幾年來,你的學識、能力有沒有懈怠、有沒有長進,有些人一當官,便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以前的學問扔了,當官後也沒有掌握業務能力,結果一被測試,卻是百無一用,這樣的官員,即便“評定文書”中誇獎得如何之好,也是要被刷下來的。當然,在崇尚“人治”的政治製度下,這個表麵嚴格的規定,施行不久就往往流於形式。

既然“詮考”前麵加個“小”字,自然是和當初的複雜“詮試”不盡相同,“身、言、書、判”四項中,隻考“書”項,一般是“主考令史”隨便擬個題目,讓官員就為官數年來的感悟、心得、體會,臨場發揮寫一篇圍繞這個題目的文章。這種考試,既考官員的應變能力,更考究官員的實際治政能力,肚裏沒有貨,吹也是吹不出來的。

很顯然,高九淵在吏部還是很有人緣的,那個“主考令史”看罷王晉的“評定文書”,便擬了個與他政績評核中最優秀的一項有關的考題。筆墨紙硯由小吏奉上,王晉麵色端正,略一思索,便揮毫而就,“主考令史”看過後,不禁點頭稱是:這王某人所做,確實是言之有味、切中厲害的好文章。

考試結束,今日述職也就隻剩下了最後一個步驟:填寫“腳色”。

“腳色”類似“行狀”,也是個人履曆的俗稱,不過和“行狀”不同的是,“行狀”是個人的“起始記錄檔案”,而“腳色”是數年一填寫,對於那些“一年三遷”的幸運兒,很可能是一年數填寫,而且“腳色”是由官員個人填寫,然後交給吏部有司保管。

“腳色”,大概含有“你是什麼角色”的意思,上麵有多種項目,如姓名、籍貫、年齡、出身、社會關係、政治麵貌,有無獎懲記錄等。其中,獎懲記錄是最重要的,如係“懲類”,又得說明哪些是屬於工作上的錯誤,哪些是屬於品行上的問題,哪些是屬於政治上站錯隊的性質。任滿候選的人,都得老老實實地把“考核評語”填寫在“腳色”上。

述職完成後,那位“員外郎”再次出現,告訴王晉,回去耐心等待朝廷旨授。王晉知道這是正常程序,吏部司及整個吏部,並沒有對七品及以上官員的任命權利,他們通常所做的,隻是將優秀的候選官員名單,上交給中書、門下兩省,最後由政事堂宰相及天子,裁決官員升遷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