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獲得快樂人生的方法(7)(2 / 3)

當我醒來時,我忘了自己在哪,我有點兒害怕。忽然,我看到前麵有兩個小女孩,顯然她們是進來看樹的。其中一個小女孩指著我說:“她也是聖誕老人帶來的吧?”我醒來時,也把她們嚇了一跳,我告訴她們我不會傷害她們。

見她們衣衫襤褸,我就問她們“你們的爸爸媽媽呢?”“我們沒有爸爸媽媽。”她們回答道。聽到這裏,我覺得自己很慚愧,這兩個孩子的處境比我悲慘多了。我領著他們看聖誕樹,又帶他們去小店買了點兒零食、糖果及小禮物。我的孤獨和悲傷頓時消失了,這兩個孩子讓我幾個月以來第一次感到真正的關心與忘我。通過跟她們聊天,我發現自己是何等的幸運。我由衷地感謝上天,我兒時的聖誕過得多麼開心,充滿雙親的疼愛和嗬護。這兩個孩子帶給我的,遠比我給他們的要多得多。這次的經曆再次告訴我,要使自己開心,隻有先使別人快樂。我發現快樂是具有感染性的,施予快樂,我們也就得到快樂。因為幫助別人、關愛別人,幫我克服了憂慮、悲傷與自憐,有了涅槃重生的感覺。我確實有了重大的改變,不隻是在當時,這種改變一直延續到現在。

我完全可以寫出一本有關“忘我助人而重獲健康快樂”的書,這種故事不勝枚舉。我們還是先看瑪格麗特·泰勒·葉慈的故事吧,她是最受美國海軍歡迎的女性。

葉慈夫人還是一位小說家,但她寫的小說沒有一部比得上她自己的故事真實、精彩。故事發生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那天早晨。葉慈夫人由於心髒不好,一年多來都臥病在床,一天得在床上度過22個小時。她所能走得最長的距離,是由房間裏走到花園去曬太陽。即使那樣,也還得依靠女傭的攙扶才能走得到花園。她親口告訴我當年她曾以為自己的後半輩子都得在床上度過了,她告訴我:

如果不是日軍偷襲珍珠港,我永遠都不能再真正投入到生活中了。轟炸發生時,一切都陷入混亂。一顆炸彈正好落在我家附近,震得我摔下了床。軍隊派出卡車去接軍人的妻兒到學校去避難。紅十字會的人要打電話聯係房間,安置人員,他們知道我床邊有部電話,就希望我能幫忙做聯絡工作。於是我開始記錄那些海軍、陸軍的家屬現在住在哪裏,紅十字會的人會通知那些軍人打電話來我這裏查找他們的家屬。

我很快得知我丈夫是安全的。於是,我盡力去鼓勵那些不知丈夫生死的夫人們,同時還安慰那些一夜之間失去丈夫的婦女們。傷亡的人不在少數。開始的時候,我還躺在床上接聽電話,後來,我坐在床上,最後,我越來越緊張忙碌,並且亢奮起來,把自己的病痛忘得一幹二淨,我逐漸下床坐到桌邊。因為幫助那些境遇比我還要悲慘的人,使我完全進入忘我的狀態,再也不用躺在床上了,除了每晚睡覺的8個小時。我發現,如果不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我可能下半生都要在床上虛度了。那時我舒服地躺在床上,隻是在消極地等待著。現在我才知道,那個時候我在潛意識裏已經失去了恢複的信念與希望。

日軍偷襲珍珠港是美國曆史上的一大慘劇,但對我個人而言,卻是改變一生的一件好事。這個災難讓我找到我自己從不曾知曉的潛在力量,它使我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別人身上。它給了我繼續活下去的重要信念,我再也沒有時間沉浸在自我中,哀歎疾病帶來的不幸。

心理治療師的那些病人們,如果都能像葉慈夫人所做的那樣去關心和幫助他人,至少有1/3的人可以痊愈。這個是我一家之言嗎?不是的,這是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的,他對此非常清楚,他說:“我的病人中有1/3以上都不能在醫學上找到任何病因,他們隻是不知道生命的意義,而且自我、自憐,隻關注自己。”換句話說,他們一生隻想搭個順風車。最後,被自憐感、孤寂感、無用感圍困,不得不去求助心理醫師。當他們沒有趕上剛開走的一班渡輪,他們就會站在碼頭上,責怪所有的人,除了他們自己,他們要求全世界滿足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訴求。你現在可能會說:“這些事沒什麼了不起,如果我在聖誕夜遇到孤兒,我同樣也會關心他們;如果我碰到珍珠港事件,我也會很願意做葉慈太太所做的善事。但我的狀況跟她們不同,我的日子再平凡不過了。我每天得做8個小時無聊的工作,從來沒有任何有趣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怎麼可能有興趣去幫助和關心別人呢?我幹嗎要幫助他人呢?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有這樣的想法也很正常,讓我來試著回答你的問題。不管你的人生多麼乏味,你每天總不免要遇到一些人,你將如何對待他們?你隻是視而不見,還是想要跟他們聊聊?比如郵遞員,他們一年要跑幾百英裏路,為人們送信,你是否關心過他住在哪裏?了解過他妻子和孩子的情況?你詢問過他是否感到疲倦或覺得枯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