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關注過雜貨店的售貨員、送報員、擦鞋的童工嗎?他們也一樣都是人,他們也有煩惱、夢想、對未來的憧憬,他們也想與別人交流,問題是你有沒有給過他們這樣的機會?你是否曾對他們表示過熱切、真誠的關心?我指的就是這些事情。你不一定非要成為南丁格爾或社會改革家才去幫助這個世界,你完全可以從明天早晨遇到的第一個人開始。
說起這樣做對你的好處,那當然是能給你帶來更大的快樂、滿足和自豪。亞裏士多德把這種態度稱之為“開明的自私觀念”。波斯宗教學者佐羅亞特拉說:“對別人好不該是一種責任,而應當是一種享受,因為它能給你帶來健康與快樂。”富蘭克林說得更簡單:“施恩於人,也就是取悅自己。”
紐約心理服務中心主任哈瑞·林克曾說:“我認為,現代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項發現就是,科學地證明了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得到快樂,奉獻與守紀都是非常必要的。”
多為別人著想不僅能使自己免於煩惱,同時也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獲得更多的歡樂。這是為什麼呢?我向耶魯大學的菲爾普教授請教,他這樣告訴我:
“我到旅館、理發店和商店時,一定會和我遇到的人聊聊天,我要讓他們感覺他們自己是受尊敬的‘人’,而不是機器上的零件。有時,我會誇讚商店裏的女服務員明眸善睞或是長發飄飄。我會問問理發師站一整天累不累?我問他是怎麼進入這行做起理發師的?做了多久?給多少人理過頭發?我會和他一起算算。我發現對別人感興趣,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樂趣。我常跟行李搬運工握手,這會令工作了一整天的他們感到輕鬆。一個酷熱的夏天,我到火車餐車上去吃午餐,那裏已經擠得水泄不通、悶熱無比,服務生根本忙不過來。當服務生終於過來把菜單給我時,我說:‘在廚房做菜的師傅今天可太辛苦了。’服務生聽了就開始抱怨,我還以為他會生氣,他說:‘上帝啊!客人都在抱怨飯菜不好吃,埋怨服務太慢,還嫌這裏大熱、東西太貴。我聽了這些抱怨已經19年了,您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對廚師表示理解的客人,我祈禱有更多的像您這樣的客人。’服務生就因為我把廚師當作一般人同等看待就如此驚異,可見人們所企求的,不過是希望被關注、認同和理解。有時我在路上碰到有人牽著狗散步,我總不忘誇那隻狗兩句。我走過去回過頭看時,常會看到那人很欣慰地撫摸著他的愛犬,我的讚美讓他更加喜愛自己的狗狗。有一次在英國,我遇到了一位牧羊人,我真誠地讚美了他那隻壯碩聰明的牧羊犬。我還向他請教他是如何訓練那隻狗的。我走開後,回頭看見那隻牧羊犬正依偎在主人的肩上,而牧羊人正愛撫它的頭。就因為對牧羊人的愛犬表達出興趣,就能讓他非常開心,牧羊犬也開心,當然我自己更開心。”
試想一下,一個常跟搬運工握手,又能對廚師表示理解的人,或是常稱讚別人的寵物的人,他怎麼會終日愁眉不展、乏味空虛甚至需要求助心理醫生呢?中國有一句諺語:“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另外還有一個人也深諳此道,菲爾普也是耶魯大學的教授,他的生活也是如此。
下麵這段是一位女士講的自己的故事,她現在已經是當奶奶的人了。幾年前,我到她住的小鎮演講,在這位女士家住了一晚,第2天她開車送我去50英裏外的車站乘火車。一路上,我們談起如何結交朋友,她向我講述了親身經曆。她說:
“卡耐基先生,我要告訴你一件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的事——連我先生也不知道的事。我們家以前在費城是靠社會救濟金過活的。我年輕的歲月中最大的悲劇都來自我們的貧困。我從來不能像別的少女們那樣享受正當的社交生活。我衣著寒酸,而且常常太小,繃在身上,當然款式也都過時了。我覺得無顏見人,常常哭著睡去。絕望中,我忽然心生一計,每次在聚會裏,我都請我的男伴談談他的經曆、想法以及對未來的計劃。我問這些問題,倒不是對他們的回答特別感興趣,實在隻是希望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不要看出我的裝扮寒酸。可是,奇妙的事發生了:當我聽這些青年談話時,我學到一些東西,而開始產生了真正的興趣。我變得興味盎然,自己也忘了服飾的問題。可是最令我驚異的是:因為我是個很好的聆聽者,又鼓勵他們談論自己,他們跟我在一起時總是很快樂,我竟漸漸成為最受歡迎的女孩,有3位男士都要求我嫁給他。”
所以,如果你想培養快樂的心情,就要記住第7個法則——忘卻自己,每天做一件能給他人帶來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