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認識憂慮的基本方法(2)(2 / 2)

1.我立即停止15年來我們會議中所使用的程序——在以往,我那些很煩惱的同事會先把問題的細節報告一遍,最後再問:‘我們該怎麼辦?’

2.我訂下一個新的規矩——任何一個想要把問題拿來問我的人,必須先準備好一份書麵報告,並在報告中回答以下4個問題:

1.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以前我們在這種會議中通常花上1~2個小時,還沒人弄清楚真正的問題在哪裏。我們常會開始討論我們的問題,卻不肯先費點時間明白地寫出我們的問題是什麼。

2.問題的起因是什麼?

我回顧一下,吃驚地發現我在這種會議上浪費了很多很多個小時,卻沒有清楚地找出構成問題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3.這個問題能找到哪些解決方法?

在以前的會議中,總有一個人建議一種解決方法,另外一個人會跟他辯論,大家發起火來,常常講到題外去。而開完會時,還沒有找到可以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4.你建議用哪一種方法?

以往跟我一起開會的人,會花上好幾個鍾點為一種情況擔心,不斷地繞圈子,從沒有想過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然後寫下來:這是我建議的解決方案。

現在,我的手下很少把他們的問題拿來找我了。為什麼?因為他們發現,為了要回答上麵的4個問題,他們得把所有的事實搜集起來,把他們的問題仔細加以考慮,在他們做過這些之後,他們會發現3/4的問題都不必再來找我商量。因為最適當的解決方案,就會像麵包從烤麵包機裏跳出來一樣。即使是在那些必須跟我討論的情況下,所花去的時間也不過是以前所花的1/3,因為討論的過程非常有秩序而符合邏輯,最後都能得到很明智的結論。”

我的朋友法蘭克·畢特格是美國最了不起的保險業巨子。他告訴我,他不僅減少了生意上的憂慮,而且收入倍增,所使用的也是類似的方法。以下是他給我講述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我剛開始推銷保險的時候,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無限的熱誠和喜愛。然後發生了一點事情,使我非常氣餒。我開始看不起我的工作,甚至想放棄。我幾乎都要辭職了——可是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在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我坐下來,想找出我憂慮的根源所在。

1.我首先問自己:‘問題到底是什麼?’我的問題是:我訪問過那麼多的人,可是業績並不夠好。我似乎跟那些潛在的顧客都交談得很好,可是到最後快要成交的時候,那位顧客就會跟我說:‘啊!我要再考慮考慮。貝特吉爾先生,什麼時候再來時再說吧。’於是我又要再去找他,浪費掉不少的時間,使我覺得很頹喪。

2.我問自己:‘有什麼可能的解決辦法?’可是要得到問題的答案,我一定得先研究以前的事實。我拿出過去12個月以來的記錄,仔細看看上麵的數字。

結果,我有一個非常驚人的發現,就在本上,白紙黑字寫得很明白。我發現我所賣的保險裏,有70%是在第一次見麵就成交的;另外有23%,是在第2次見麵的時候成交的,還有7%,是在第3、第4、第5次……才成交。這些東西,讓我覺得很難過,很浪費時間。換句話說,我的工作時間,幾乎有一半都浪費在實際上隻有7%的業務上。

3.‘那麼答案是什麼呢?’答案很明顯,我立刻停止第2次以後的所有訪問,把空出來的時間拿來尋找新的顧客。結果真是令人難以相信:在很短的時間裏,我就把平均每一次賺2.8元的業績提高到4.27元。”

法蘭克·畢特格是美國最著名的人壽保險推銷員,每年接進來的保險業務都在100萬美元以上。可是他曾經一度想放棄他所從事的職業,幾乎就要承認失敗。結果呢?分析問題使他步入了成功之路。

當你為工作所困擾的時候,試著問自己下麵的4個問題,或許它們能消除你的憂慮:

1.究竟哪裏出了問題?

2.造成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3.有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案?

4.你采用哪種方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