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的故鄉在哪裏
趙雲(公元?—229年),字子龍,東漢常山國真定縣(今石家莊市東古城)人。由於常山國的名氣很大,在後來的小說、戲劇中就稱趙雲為“常山趙子龍”,使這位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更有氣勢。《三國誌·蜀書》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為一傳,而在小說、戲劇裏則改稱為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流傳甚廣。
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他為人正直,智勇雙全,深得父老鄉親的喜愛。青少年時,正逢東漢末年豪強混戰,趙雲組織鄉勇,衛護地方。東漢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率眾投靠公孫瓚,與寄身公孫瓚處的劉備結為好友。公孫瓚令劉備助田楷抗拒袁紹,趙雲為劉備主騎。不久,趙雲見公孫瓚胸無大誌,借為兄長奔喪之機離開公孫瓚。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劉備投靠袁紹,在鄴城與趙雲相遇,二人情同手足。劉備密遣趙雲收袁紹將士數百人,後成為劉備部下一支主要武裝。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征,劉備寡不敵眾,在當陽長阪坡丟妻棄子,大敗南逃。趙雲懷抱阿鬥,保護甘夫人,浴血殺出重圍,以功升為牙門將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欲取漢中,自長安出斜穀揮師南下。蜀將黃忠率兵截擊曹軍糧草,過期未歸。於是趙雲率數十騎接應,但陷於曹軍重圍,趙雲單槍匹馬,殺出重圍,見部將張著遭圍擊,又撥馬營救。返回大營後,趙雲令將士大開營門,偃旗息鼓,迷惑曹軍。曹軍疑營內有伏兵,未敢進。趙雲待敵退時急令擂鼓呐喊,弓弩齊發,曹軍潰退,自相踐踏,墜落漢水的兵士不計其數。趙雲成功地演了一出“空營計”。事後,劉備讚譽:“子龍一身是膽也。”軍中號其為“虎威將軍”。
蜀漢後主建興元年(公元223年),趙雲被封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中將軍。建興七年(公元229年)病故,諡號順平侯。
你對“文明太後”了解多少
文明太後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後,文成帝死後被尊為太後。馮太後出生於公元441年,長樂郡信都人,也就是今冀州市冀州鎮嶽良村人。馮太後曾作為北魏最高統治者之一,做出過許多突出的事跡,主要體現在她的執政、改革和在生活方麵不同於其階層人士的地方。
馮氏父馮朗原是北燕國君馮跋的弟弟,後投降北魏,被封為西郡公。後犯了死罪被殺,馮氏被送進宮中,靠其姑母撫養,逐漸精通文字。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濬登基,馮氏11歲便被封為貴人,並於公元456年被封為皇後。公元465年文成帝駕崩,時年11歲的拓跋弘繼位,年號為獻文,史稱獻文帝,馮氏被尊為皇太後。馮太後開始臨朝聽政,輔助獻文帝。拓跋宏出世後,馮太後轉而撫養皇孫。四年後,馮太後想繼續執政,迫使獻文帝傳位於孝文帝拓跋宏。馮太後再一次臨朝聽政,直至公元490年去世。
馮太後執政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進行了一些改革,如提倡漢化、大興教育、實行均田製,並建立戶籍製和俸祿製度,大大推進了北魏的漢化進程,為孝文帝親政後更大規模地推行漢化政策打下了堅實基礎。
馮太後生活十分樸素,吃穿用度十分節省,就連她的墓也是她生前寫下遺囑,規定長為三十步,寬一丈,用普通棺槨,不用殉葬器物。因此馮太後去世後被諡“文明太皇太後”。
你知道最早算出精密圓周率的是誰嗎
祖衝之(公元429—500年),範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是世界上最早算出精密圓周率的科學家。他精確計算出圓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π的約率為22/7,π的密率為355/113,密率值的推算時間要比歐洲早1000多年。為紀念他的傑出貢獻,有人建議把圓周率π的密率355/113稱為“祖率”。在天文曆法方麵,祖衝之的主要成就是在他編製的《大明曆》中,將“歲差”應用到曆法計算中,修改了置閏法,提高了《大明曆》的精確性。為了紀念祖衝之在科學上的卓越貢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已把該台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祖衝之”,在月球背麵也有了以祖衝之命名的環形山。在他的祖居地河北省淶水縣,把一所學校命名為祖衝之學校,表示紀念。
西晉大文學家張華的家鄉在哪裏
張華,字茂先,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晉大臣,著名文學家。張華生於公元232年,少年時就成了孤兒,放過羊,但十分好學。因其寫出抒懷詩《鷦鷯賦》而出名。曹魏末年,任中書郎,西晉初期任掌管機要文書、備皇帝顧問的黃門侍郎。張華學識淵博,對天下大事了如指掌,深得晉武帝的賞識,由於在討伐吳國的問題上堅持進兵、謀算得利而被封為廣武縣侯,以後又出任幽州(今北京)都督、安北將軍,加強了西晉對東北地區的統治。晉惠帝時,張華任太子少傅、中書監、司空。公元300年趙王倫與孫秀謀篡帝位,邀請他參加,他拒絕了,被趙王倫殺害。張華死後沒有給後代留下任何錢財,隻有30多車的書籍。
張華是西晉時期眾所推崇的文壇領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他的詩追求排偶和妍麗,對當時的文風很有影響,作品主要有《輕薄篇》《壯士篇》等。他撰寫的《博物誌》是仿《山海經》體而著,對研究西北的石油和天然氣有較高的資料價值,原書早已佚失。張華原有文集十卷,可惜大多失傳,明代人輯有《張司空集》。
你知道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事跡嗎
一個古代做官的人,到各地遊曆時,用心考察各地山川河流,寫出了一部流芳百世的著作——《水經注》,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這個人就是北魏時期的酈道元。
酈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字善長,北魏範陽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他發現我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係的專著——《水經》,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準確記載,因此決心為《水經》作注。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那時候,交通不便,路途險峻,但他不畏艱難,跋山涉水,考察各地的山水草木和岩洞、土質等,最終撰成《水經注》。
此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作了20倍於原書的補充和發展,自成巨著。書中記載大小水道1252條,一一窮原究委,詳細記述了所經地區山陵、原隰、城邑、關津的地理情況、建置沿革和有關曆史事件、人物,神話傳說等,為中國現存第一部以記水道為主的綜合性地理巨著。其學術價值已遠遠超過地理學、水利學範圍,內容涉及曆史學、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農學、軍事學等。《水經注》文采極美,不少篇章都是優美的散文,有的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對《水經注》的研究,至明清兩代已形成專門學科“酈學”。至近現代,“酈學”發展到新階段,受到國際地理聯合會的重視。該會認為酈道元的《水經注》是世界地理學的先導。如今,在酈道元的故鄉河北涿州市酈亭建有“酈道元紀念館”。
長樂王竇建德是在哪裏建都的
竇建德是隋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之一。公元617年正月,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年號丁醜,建置官署。次年7月,竇建德大敗隋軍,乘勝取得了河北大部分郡縣。公元618年,竇建德建國號為夏,改元五鳳,自稱夏王,次年遷都洛州(今河北永年)。接著,竇建德領導農民起義軍繼續南下連克相州(今河南安陽)、趙州(今河北隆堯東)和黎陽(今河南浚縣)等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竇建德因援救洛陽的王世充,在牛口(今河南滎陽北)布陣長10公裏,與李世民展開激戰,因輕敵受傷被俘,被殺於長安。餘部推劉黑闥為主,起兵反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失敗。
唐代以文辭著稱的李嶠和蘇味道是哪裏人
李嶠(公元644—713年),字巨山,趙州讚皇(今石家莊市讚皇縣)人,唐代大臣、文學家。20歲時中進士,官至監察禦史,曾親往嶺南平定叛亂。武則天很欣賞他的才幹,每當朝廷有重要敕文詔書,均令李嶠擬寫。據史書記載,李嶠在入仕以前,曾與“初唐四傑”中的王勃、楊炯、駱賓王等人有過密切交往,他們之間常以詩作相贈唱和,從而使其名聲大振。與此同時,李嶠還與其同鄉蘇味道同以詩文聞名於鄉裏,於是時人便把他們合稱為“蘇李”。入仕以後,隨著李嶠在仕途上的不斷高升,他在文學方麵的名氣也與日俱增,其同僚蘇味道、崔融、杜審言與他齊名,因此時人又把他們四人合稱為“文章四友”。
蘇味道(公元648—705年),唐代趙州欒城(今石家莊市欒城縣)人,從小勤奮好學,天資聰慧,9歲時就能寫出十分漂亮的文章和詩句,由此便以文學而知名於鄉裏。蘇味道18歲就被舉薦參加科舉考試,得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蘇味道一生沒有做出任何值得稱道的政績,朝廷有大事時從不拿主意,被稱為“模棱”宰相,“模棱兩可”的典故即出於此。但蘇味道卻創作了許多詩文,為唐代前期文學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有文集15卷流傳於世,可惜這部文集現已亡佚,如今能夠看到的隻不過是保存在《全唐詩》中的16首而已。由於蘇味道以文學著稱於世,從他開始,蘇氏家族後來便文人輩出,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就是蘇味道的後代。
你知道有“諍臣”之稱的唐朝名相魏征嗎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字玄成,邢台巨鹿曲城人。他以犯顏直諫著稱於世,曆史上習慣稱他為“諍臣”。
魏征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祖父、父親都是博學、正直之士。魏征很小就失去了父親,生活非常困苦,但是他從小就胸懷大誌,刻苦學習,精通儒家治國之術。隋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魏征參加了李密領導的起義軍。兵敗後,他同李密一起投靠了李淵,後又被另一起義首領竇建德俘獲,拜起居舍人。竇建德兵敗,他投奔李淵的長子李建成門下。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李世民非常喜歡魏征的率直忠誠,不僅沒有追究過去的事情,反而對他信任有加,提升為諫議大夫。魏征感激唐太宗的知遇之恩,獻計獻策,前後共陳列政事200多條,幫助唐太宗製定了停止武備、提倡文教、安定國家的治國方略。經過君臣的共同努力,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貞觀之治”。
魏征素以直言犯諫而著稱,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曾下令在全國征兵,要把18至20歲的男子全部收入軍中,魏征堅決反對。太宗非常生氣,再次下令身強體壯的男子都要應征,魏征還是堅決反對。太宗問他為什麼如此固執,魏征回答:“如果強壯的男子都應征入伍,那麼田地由誰來耕種?國家的賦稅從哪裏來呢?國家生存還會有保障嗎?”太宗認為他說得有道理,遂接受了他的意見。
還有一次,公卿大臣建議太宗到泰山“封禪”,告成功於天地。魏征堅決諫止,指出“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義安,未甚充實”,在這種情況下,搞封禪之類的事,實為勞民傷財之舉。終於使唐太宗結束了“封禪”一議。
他曾勸唐太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薄賦斂,輕租稅”。經常提醒唐太宗要以隋亡為鑒,“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闡明君王和百姓的關係。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臥病在床,但他仍關心國事,唐太宗經常來探望他。在病情加重時,唐太宗親自整日守候在旁,問他有什麼要求,當他說到“臣別無所求,憂慮的隻是國家的興亡”時,唐太宗感動得落下眼淚。魏征死後,唐太宗放聲大哭,並停止上朝五天,令文武百官參加喪事。為表彰魏征的豐功偉績和對唐朝做出的巨大貢獻,唐太宗下令封他諡號為“文貞”,給予他極高的待遇和評價。
周世宗柴榮有哪些政績
柴榮(公元921—959年),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人。柴榮的姑母柴氏早年嫁於郭威(即後來的後周太祖),因為沒有兒子,便收養哥哥柴守禮的兒子柴榮做了義子。當時郭威還沒有發跡,柴榮便和姑母一起操持家務,生活清貧。他刻苦練習騎馬、射箭等各種武藝,閱讀各種史書。成人後,柴榮隨郭威入伍,開始了戎馬生涯。後漢高祖時,郭威被任命為樞密副使,柴榮也被任命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王朝,不久,柴榮被調往京師,加封太傅、同平章事。公元954年,周太祖死後,柴榮繼位,稱為周世宗。他采取了很多措施,扭轉唐末五代以來政治腐敗的局麵,包括裁減朝中及地方冗員;嚴懲貪官汙吏;實行節約勤民政策;廢除寺院3萬多座,讓僧人還俗為農,化佛像鑄銅錢,大力發展貿易;沒收豪紳多占土地,分給窮苦百姓耕種;興修水利,治理河患,堵塞黃河決口,疏通了汴水,溝通黃、淮間的航道。周世宗繼位3個月後,便出征山西高平,打垮了後漢軍隊。後來,他又製定了先南征後北伐的統一策略。公元955年,收複後蜀統治下的秦、鳳、成、階4個州。隨即南下,3次親征,取得江北14州,迫使南唐臣服於後周。之後,又揮師北進,42天之中,收複了3州17縣。正當周世宗雄心勃勃,立誌統一天下,直取幽州時,他突然患病,隻得回師,於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病死於開封,年僅39歲。
你知道“假麵王”高肅與《蘭陵王入陣曲》嗎
北齊年間,有一位文武雙全的名將叫高肅,封號蘭陵王,字長恭,是北齊神皇高歡之孫,文襄皇帝高澄之子。祖籍為河北滄縣一帶。蘭陵王貌柔心壯,音容兼美,武藝高強,屢建戰功。特別是在北齊河清三年(公元564年)邙山大戰中,周軍以十萬大軍圍困洛陽,高肅率領三軍打破圍城第一道防線,又率五百精騎闖入周軍重圍。當高肅抵臨城下時,守城的齊兵卻不認識援軍(因高肅臉掛假麵)。當他摘下麵具時,城上官兵驚喜歡躍,頓時軍心大振,即刻對周軍形成了內外夾擊之勢,破解了洛陽之圍。因高肅戰功卓著,皇帝對他進行了封賞,在慶功時高肅率能歌善舞之士,共歌謠之,此歌舞即為《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對敵作戰為什麼常戴假麵具呢?原因是他相貌善美,不足以威敵,於是他便叫畫工給他繪製了許多凶惡的鬼臉(亦叫大麵),每逢出戰的時候,選一個戴上,以振身威。該遺物很受人尊崇,所以廣為流傳。在冀南農村,兒童喜戴鬼臉的習俗也淵源於此。磁縣城西南劉莊村東有蘭陵王墓,封土高大,周圍建有透花圍牆,墓南有碑亭,石碑為隸書碑文兩麵刻,碑額書“齊故假黃太師太尉公蘭陵忠武王碑”15個字。
呂端的“大事不糊塗”是怎麼來的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毛澤東主席在評價葉劍英元帥時所引用的一副對聯。諸葛亮世人皆知,呂端何許人也?恐怕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
呂端(公元935—1000年),北宋時期著名宰相,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廊坊市安次區)人。他自幼刻苦勤學,天資聰慧,宋太祖時出任成都知府、樞密院學士。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封呂端為宰相。呂端性情寬厚,胸襟豁達,有器量,辦事持重穩當,公道而廉潔,深得宋太宗的賞識,被提升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與此同時,左諫議大夫寇準也被封為參知政事。呂端認為寇準比自己能幹,請求將自己安置在寇準之下。宋太宗就以呂端為左諫議大夫,而留寇準在上麵做參知政事,此事得到宋太宗和朝中大臣的好評。
呂端被封為宰相後,有人上奏宋太宗說:“呂端為人糊塗。”宋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呂端在大事上確實非常清醒,一點也不糊塗。最突出的事例是在宋太宗去世後,內侍王繼恩等人謀劃廢除太子,擁戴楚王元祐為皇帝,呂端及時發現了這一陰謀,並配合李皇後粉碎了這次內亂,太子即位,名為宋真宗。真宗當政那天,垂簾引見群臣,許多大臣到了殿前跪下就拜,呂端卻在殿下站著不拜,他說看不清楚,請把竹簾卷起來。他是怕有人從中搗鬼來個以假冒真。等到真宗命令卷起竹簾,呂端上殿仔細觀看,才退回殿下,率群臣跪拜。足可看出在關鍵性的大事上,呂端不僅不糊塗,而且有著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清醒。
扁鵲是滄州人,為什麼邢台會有扁鵲廟
扁鵲廟,位於邢台市內丘縣城西北22公裏和莊鄉神頭村西,占地麵積37 200平方米,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群,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扁鵲廟又名鵲山廟、鵲王廟。宋代嘉祐年間(公元1056—1063年),鵲王廟又加“神應”之號,稱神應鵲王廟。
根據史書上記載,扁鵲並不是邢台人,為什麼邢台會有扁鵲廟呢?《順德府誌》記載:“鵲山廟者,祀扁鵲也。”扁鵲姓秦名越人,春秋戰國時期渤海莫州(今滄州市任丘)人。相傳扁鵲是我國有史料可查的第一位醫學家。扁鵲醫術高超,精通內科、鼻科、婦科、兒科,對針灸和醫理很有研究。他是我國診脈的發明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扁鵲的醫藥名著《難經》,古今廣為流傳。扁鵲在民間行醫多年,醫術高超,救治了很多病人,人們尊稱他為“神醫扁鵲”,連他自己的真名也不叫了。當他被秦國醫師李醯殺害後,人們不遠千裏跑到陝西鹹陽偷偷把他的頭取回,葬於廟後,把村名也改為神頭村,將他采藥的蓬山改為鵲山,並在蓬山東麓蓋鵲王廟。據《內丘縣誌》記載,鵲王廟在鵲山下,漢唐已有之,不詳始建。曆代皆有重修或擴建,原有20多處廟宇組成,氣勢宏偉,規模宏大,與河北任丘扁鵲廟齊名。扁鵲廟坐北朝南,在群山環抱中,右邊是鵲山(太子岩),麵臨龍騰水,水上有越橋。橋南麵是矮山,山腰岩縫間長有9棵古柏,樹旁巨石上刻“九龍橋石柏”,另一塊岩石上刻有“藥石”二字。過橋北上,登上石階超過橋樓,進入山門,獻殿的後麵才是扁鵲廟,後依次有青宮殿、閻王廟、戲樓、道士院、後奶奶廟、玉皇廟、紡花洞等。院內古樹參天,廟殿為木石結構,描梁畫棟,奇脊飛簷,紅磚綠瓦,樣式古樸壯觀,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該廟附近,有太子洞、蓮花峰、洗腸溝等景觀,與扁鵲廟渾然一體。
元雜劇大師關漢卿原籍何處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雜劇的興盛把戲曲發展推向成熟和高潮,無論從內容到形式,從思想到藝術,都達到了很高的高度。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關漢卿,他的劇作最早、最多,影響最長、最大。
關漢卿(約公元1220—1300年),河北安國人。他一生寫了60多部雜劇,不但數目居元劇之冠,而且有許多精品傳世,如《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調風月》《拜月亭》《單刀會》《三勘蝴蝶夢》《智斬魯齋郎》等。其中《竇娥冤》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京劇《望江亭》、評劇《三勘蝴蝶夢》、晉劇《竇娥冤》拍成電影後影響很大。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關漢卿定為“世界文化名人”,予以隆重紀念。在安國市區內,關漢卿的故裏和墓仍在,並新建了“關漢卿文苑”。
史學研究的名著《經史論》的作者是誰
我國最早的史學研究名著《經史論》的作者是郝經。郝經(公元1223—1275年),字伯常,原籍山西澤州陵川人,因金代末年兵荒馬亂,居家遷往霸州。郝經自幼勤奮好學,因其居住在蒙古將領張柔家,得以博覽群書。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被忽必烈征招入朝。郝經以仁義治理天下之道,陳述了治理國家的數十條方法,忽必烈很高興,就把他留在王府中。郝經較早提出了“漢法”,主張遷都燕京(今北京),與南宋議和,減少戰爭,使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均被忽必烈所采納。忽必烈即帝位以後,任郝經為翰林侍讀學士,讓他佩戴金虎符,充當元朝的信使到南宋議和。平章王文統曆來嫉妒郝經的才能,在郝經到了宋朝後,文統秘密命令李強率兵侵犯宋朝,使得宋朝懷疑郝經議和的誠意,於是將郝經拘禁了16年。後來元朝大舉出兵討伐宋朝,宋朝才放郝經回國。公元1275年,郝經回到元朝不久即病死。郝經一生著述很多, 撰有 《經史論》《春秋外傳》《續後漢書》《陵川文集》等數百卷。其在《經史論》中提出的“古無經史之分”、“六經皆史”等說,對我國史學研究有重大影響。
你知道元代名儒名醫竇默的籍貫嗎
竇默是肥鄉縣興教鄉人,元初名儒名醫,著名的理學家,字子聲,初名傑,字漢卿。自幼喜讀書,有大誌。少年時,竇默隨元軍討金,被金軍俘虜。後尋機逃脫,但此時已家破母亡,孤身一人長年流浪在外。一次,南渡蔡州時,幸遇名醫李浩,得其銅人針法真傳,技藝日臻熟練,已達到隔衣使針的程度。後行醫到今湖北孝感縣,與當地縣令相識,一見如故。縣令對程氏理學頗有造詣,竇默遂虛心求教,從而對理學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深得其中奧妙。金兵退去後,隱居大名,與姚嫗、許衡等人講習程氏理學。後又返回肥鄉,教授經學,因其博學多才而名聞遐邇。忽必烈聞知後,在藩邸召見了他,詢問治國之道。他回答道:“帝王之道,在於誠意正心,心既正,則朝廷遠近莫敢不一。”忽必烈很高興,便留他在宮中做了兒子的老師。忽必烈即位後,因竇默像唐朝魏征一樣敢於直諫,受到重用,曆任翰林侍講學士、昭文館大學士、正議大夫等職。後因王文統排擠,托病辭官。文統被殺後,又被請回京師,作為皇帝終身顧問。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卒於京師,追贈為太師,封魏國公,諡號“文正”。葬於肥鄉縣翟固鄉城西村西南。著有《外科全書醫論》等論著。
竇默墓麵積15平方米,為元代所建,墓前有墓碑,翰林院大學士王盤撰文,有重要的曆史藝術價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教諭趙文廉曾捐款重修。1983年重建碑樓,墓碑四周築有透花圍牆,屬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你知道《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是哪裏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