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人河北(3 / 3)

王實甫,著名的元代劇作家,河北定興人。王實甫創作的雜劇有14種,現在僅存的有《西廂記》《破窯記》和《麗春堂》三種。其中《西廂記》是元雜劇的不朽之作,是以愛情為題材的雜劇的高峰。當代著名學者鄭振鐸說,中國的戲曲小說,寫到兩性的戀史,往往是二人一見麵便相愛,便誓訂終身,從不描寫他們的戀愛經過與他們在戀愛時的心理。《西廂記》的成功便在於它的全部婉曲都是細膩地在寫張生與鶯鶯的戀愛心境的。似這等曲折的戀愛故事除《西廂》外,中國無第二部。現在定興縣成立了“王實甫研究會”,並創辦了“西廂報”和“中國書法函授大學定興實甫分校”,作為對偉大的元曲作家王實甫的紀念。

元朝唯一的漢人宰相史天澤有哪些功績

史天澤(公元1202—1275年),字潤甫,元初丞相,燕京永清(今屬河北廊坊永清)人。元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蒙古軍進入河北,他跟隨父親史秉直、兄長史天倪率領鄉勇投降蒙古軍,轉而攻打金國的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兄長史天倪死後,史天澤繼任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他率領大軍先後擊敗駐紮在河北的金國將領武仙,圍攻五馬山(今河北讚皇境),擒獲並殺死紅襖軍首領彭義斌,對鞏固蒙古在河北的統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元太宗時,他被授任真定、河間、大名、東平、濟南五路萬戶,多次參與指揮滅金的戰役。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中統二年(公元1260年),任中書右丞,掌管國家大事。公元1261年,隨忽必烈打敗阿裏不哥,公元1262年與宗王哈必赤統兵攻下濟南,平定李檀之亂,隨後上書元世祖請求解除其子弟的兵權,其他地方官紛紛效仿,為加強中央集權帶了一個好頭。晚年,參與謀劃圍攻襄樊之事,為元軍中間突破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基礎。公元1274年與宰相伯顏率軍攻打南宋,中途病死於真定(今河北正定)。

史天澤器量寬宏,學識廣博,審時度勢,出將入相近50年,從不追求個人富貴權勢,一切以國家大事為重。作為元朝少有的漢臣高官,為元朝的建立和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你知道郭守敬有哪些突出貢獻嗎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我國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表製造家。畢生從事科學研究,領域涉及天文學、水利學、數學、測繪及儀器、儀表製造等學科。郭守敬一生有10多項科技成果領先於世界水平,為人類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和張衡、蔡倫、祖衝之、僧一行、孫思邈、沈括、李時珍等人,被尊稱為中國古代的八大科學家。

郭守敬出生於邢台縣皇寺鎮郭村一個書香門弟,祖父郭榮精通五經和算術、水利,對郭守敬的成長有著積極而重要的影響。少年時代的郭守敬便能親自觀測天象,自製了一台簡單的渾儀,積土為台,觀測二十八宿及天上諸星。南宋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郭守敬跟隨劉秉忠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讀書,使他大開眼界,學識大長。郭守敬21歲時,投到邢州太守張耕門下,年紀雖輕,卻敢想敢做。邢台城外五裏多地方,有一支泉水,縣裏人決定建造一座新石橋。郭守敬被指定為工程的負責人,全部工程,隻用了40天,當地百姓都讚他“巧思絕人”。當時的大詩人元好問專門為此寫了《邢州新石橋記》。

公元1262年,郭守敬經張文謙引薦,見到了忽必烈,當麵陳述“水利六事”,受到忽必烈的讚揚。之後,他用大部分時間從事興修、發展水利工作。當時中都(現在的北京)附近的河道,破壞很厲害。元世祖忽必烈派郭守敬負責治理河道。他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任務。當時,大運河隻到通州,從通州到北京的運輸,要靠陸路。郭守敬建議在北京和通州之間,開鑿一條河流,跟大運河連接起來。建議被采納後,他立刻進行實地觀察,決定把昌平縣北山的泉水,導入甕山泊(現在的昆明湖),再引進什刹海,然後流入新運河。他還在這條河上修築堤壩,設置閘門,用來調節水量,使大船也能通行,這就是有名的通惠運河。使貫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直通大都,對促進中國北方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對大都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他還先後修複了西夏(今寧夏)唐來、漢延等渠和燕京舊漕河。郭守敬還曾以科學考察為目的,有組織地派遣人員探求黃河之源,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探尋黃河之源。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郭守敬受命與王恂等一起修造新曆法,他先後製作了簡儀、仰儀、景符、窺幾等天文觀測儀。這些儀器,達到了中國和當時世界儀表製造的最高水平。郭守敬曾先後組織了13支觀測隊,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天文測量,東到高麗,西到滇地和涼州,北到鐵勒(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南到瓊州(今海南島),共建立了27個觀測站,同時對天象進行觀測,規模之大,舉世無雙。他還指導創建了河南登封的觀星台、大都司天台(天文台),組建了太史院,集中了一大批第一流的天文學家和工藝專家,進行天文研究。郭守敬對天文觀測取得的大量資料進行了精密計算,製成了新曆法,元世祖取古語“敬授民時”之意,賜名《授時》。《授時曆》規定,一回歸年為365.2425日,和現在世界各國所通用的公曆格裏曆計算數值完全一致,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最精良的一部曆法。一直沿用了360年,並影響到朝鮮和日本,達到了中國古代製曆工作的高峰。

他還創製了世界上最早的大赤道儀——簡儀,發明了滾珠軸承,創製了世界上第一台自鳴報時鍾——七寶燈漏,在大地測量中首次使用了海拔概念原理。他在長期治水過程中,開辟了集灌溉、航運、防洪等綜合利用的先河。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郭守敬逝世,歸葬於邢台故裏郭村。為了紀念他,邢台市政府在達活泉公園內修建了郭守敬紀念館。館外有重3.5噸的郭守敬銅像。1962年發行了兩枚郭守敬紀念郵票,20世紀70年代國際天文學等組織先後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和太空中編號為2012號小行星分別命名為郭守敬山和郭守敬星。

你知道“珠盤之法”的創製者是誰嗎

珠算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創造的。元朝時,邢台的郭伯玉對珠算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數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珠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它起源於何時,目前看法不一。有的學者認為珠算起於漢代,有的認為珠算產生在宋元朝時期。從一些數學專著來看,不論較早的南宋楊輝的《乘除通變本末》、元朝朱世傑的《算學啟蒙》,還是元朝末年的《丁巨算法》等,都有了相當完備的歸除歌訣。其次,從童蒙讀物《新編對相四言》看,上麵已繪有“算盤”,其圖九檔,梁上二珠。此書據張誌公先生考證,是一本元初的讀物。這為珠算的產生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在珠算從興起並逐步走向完善的過程中,郭伯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據淩揚藻的《蠡勺編》記載:“元統初(元順帝年號,公元1333年)造《大統曆》,訪求得郭伯玉善算,以佐成之,即郭太史之裔也。然則珠算之法,蓋即伯玉等所製。”郭太史就是郭守敬,珠算之法就是珠算的運算方法。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在談到算盤時,也曾提到郭伯玉。郭伯玉生在一個數學愛好之家,他的先輩是郭榮(郭守敬祖父),《邢台縣誌》說他“通五經,精於算數、水利”。郭守敬是我國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學家,他對高等數學、球麵幾何、三角都有很高的造詣。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中的郭伯玉,從小就喜愛數學,尤其對簡便、快捷的珠算,更引起他研究的興趣,他在珠算研究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以至被人稱為“珠盤之法”的創製者。

你知道海盜克星——百齡嗎

百齡是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打擊海盜的顯赫人物。他漢姓張,字子頤,承德府張三營(今河北隆化)人。百齡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中舉,後又中進士,曾任編修,文淵閣校理,直至湖廣、兩廣、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等職。

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百齡補授兩廣總督時,海盜張保仔依仗人多勢眾經常進入內港進行搶掠燒殺,令當地官府發怵,百姓害怕。百齡就任後,立即同水師提督孫全謀商剿滅對策。很快對張保仔進行圍剿,首戰告捷,擒獲張保仔弟弟張生仔等,給海盜以沉重打擊。不久,張保仔進行反攻,深入到順德、新會、番禺、香山等地進行搶劫,使所劫之地死傷數千人。百齡在強敵麵前沒有退縮,加緊了海防建設,整日操練水師,同時嚴防海盜上岸,切斷了海盜的糧食、淡水來源,使張保仔無計可施。張保仔見百齡防守嚴密,無機可乘,隻好湊集了30萬兩白銀派人上岸賄賂百齡。百齡大義凜然,不為所動,嚴詞拒絕。同時,加緊圍剿,經過兩次戰鬥,海盜大敗。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三月,海盜張保仔畏罪請求投降。

百齡因奮發圖強,整飭海防,操練水師有功,嘉慶帝授百齡太子太保銜,戴雙眼花翎,給予二等輕車都尉世職。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百齡因心力交瘁,病重而故。後承德為他建了鄉賢祠,供奉紀念。

聞名中外的八卦掌創始人是誰

八卦掌,又名八卦拳,是中華武術中拳術的一種。運動結構多采用掌法,運動形式則按八卦的四正四隅和九宮步運行。它的創始人是文安縣朱家務村人董海川。

董海川,生於公元1796 年,字彙川。自幼聰明過人,嗜武成癖。公元1811年赴京考武舉未中,遂開始浪遊江湖,投師訪友,後在安徽九華山遇到道人董夢林(即紅蓮長老,江湖人稱碧燈俠),拜為師傅開始學藝。碧燈俠看到董海川擅鑽研,一點即通,就把自己的真功夫全部傳給了他。經過八年的勤學苦練和潛心研習,利用道家八卦圖中的無極圈和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字(即八卦方位),從其變易之理中悟出了八卦掌。他善於吸取諸家之長,融會貫通,充實自己,技藝不斷提高,臻於化境,成為八卦掌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公元1828年在京淨身入宮當太監,後到肅王府任司膳太監、護院總管、武師,並賞七品首領銜,收徒傳藝。晚年辭去王府職務,收徒達數千人,使八卦掌逐漸流行於全國,聞名於世,形成武林中的一大門派。公元1882年,端坐而逝,終年86歲。他一生為繼承和發揚祖國的八卦掌武術,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蓮英為何得寵於慈禧太後

李蓮英(公元1848—1911年),字樂元,原名英泰,今大城縣臧屯鄉李賈村人。李蓮英幼年家境貧寒,他的父親以修鞋、熟皮子為生。

公元1855年,李蓮英9歲時淨身入宮,曾為慈禧充當梳頭房役,憑借聰明伶俐,巧於阿諛奉承而得寵。曆任首級太監、副總管、大總管,授二品紅頂戴。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夏天,慈禧太後又親自把李英泰這個名字給改為李蓮英。對此慈禧太後還做了解釋,說“蓮”是荷花,“英”是花瓣,她自己是活菩薩,菩薩總坐在蓮花裏,“我願叫你伺候我一輩子”。從此,李英泰這三個字便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李蓮英進宮當太監,經曆了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正是清王朝走向衰敗的時代。他幹預朝政、反對維新、廣植私黨、買官鬻爵,幹盡了齷齪的勾當。慈禧太後是一個習性刁鑽、心狠手辣的女人,李蓮英跟隨她一生,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顯然也決非一個平庸之輩。公元1908年10月慈禧太後死後,李蓮英待百日孝滿後,離開皇宮,搬進北京棉花胡同家中。他深知一生積怨太多,便閉門不出,整日吃齋念佛。後被殺。

張紹曾是怎樣當上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

辛亥革命誌士、當過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張紹曾,生於公元1879年10月19日,大城縣張思河村人。張紹曾自幼聰敏,學業優異,公元1895年考入天津北洋武備學堂。在中國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蓬勃發展的形勢下,於公元1899年留學日本士官學校,並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公元1902年回國後,任保定北洋陸軍速成學堂教官,北洋陸軍第二鎮教練官、參謀官,北洋督練公所教練處總辦,陸軍貴胄學堂監督。武昌首義前,他同吳祿禎、藍天蔚同為遼東同盟會負責人,在北方新軍中頗有影響,被譽為“士官三傑”。公元1911年任北洋軍第二十鎮統製官,密謀揮師入京推翻清廷。北洋政府袁世凱時期張紹曾任長江宣撫使、綏遠將軍,反對複辟,主張共和;反對軍閥混戰,主張統一。1922年出任北洋政府陸軍總長。1923年1月4日任第二十三屆內閣國務總理, 6月6日被迫下台,遂隱跡天津。期間,曾秘密幫助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以致引起軍閥嫉恨。1928年3月,被張作霖所收買的刺客暗殺於天津。

為什麼說沈默是承德教育事業的革命先驅

沈默是承德教育事業的先驅、新文化運動的使者、新教育體製的開拓者。沈默,熱河(承德)人,清末出生。19歲到南方遊曆,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積極宣傳民主思想,為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做出了貢獻。

民國初年,沈默任中國民國教育部存紀僉事。1916年返回故鄉承德,任熱河道視學。由於熱河師範學校校長楊士元對學校不負責任,學生意見很大,終於爆發了學潮,聲討楊士元廢馳學務。1918年4月,沈默被派往師範學校接任校長。他上任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教育管理中,整頓學務,嚴肅校紀,成立學校成績陳列室;改進體育工作,開設倫理、心理、地理、圖畫新課程;廢除了舊道、舊倫理的封建思想課程,積極支持新文化運動,開辦學習班,提倡白話文和國語等,在沈默的領導下,承德興起了教育革命高潮,並很快推廣到熱河全境。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熱河師範師生立即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他們抗議反動政府,反帝愛國。同年沈默當選為熱河特別區教育會會長。10月出席了全國教育聯合會議。回熱河後,為改變熱河教育的落後麵貌四處奔波,付出了全部心血。1921年後,沈默離開熱河,再次到南方革命。1940年因貧病交迫死於異鄉。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唐山哪位革命前輩的

真實寫照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大黑坨村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早在青年時代,就目睹清政府的腐敗和國家危亡的局勢,遂立誌為苦難的中國尋找出路。公元1911年參與策劃灤州起義,其後開始發表文章揭露軍閥官僚的黑暗統治,揭露袁世凱的賣國陰謀。新文化運動中,李大釗成為運動的主將,創辦報刊、發表文章,在中國大力介紹民主與科學。十月革命勝利後,李大釗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號召中國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運動爆發後,李大釗自始至終參加並領導了這場偉大的運動。此後又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而奮鬥。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以極大的熱情領導了北方工農運動。1925至1926年間,發表了多篇文章,對農民的土地問題和農民武裝問題非常關心,在其影響和領導下,直、晉、魯、熱、察等省的農民運動迅速發展。1925年,領導發動“首都革命”,推翻段祺瑞政府,建立國民政府。1926年李大釗在異常惡劣的革命形勢下與敵人周旋。1927年4月28日被軍閥張作霖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釗一生的真實寫照,他以自己的行動樹立了革命者的光輝典範。

你了解成兆才嗎

成兆才(公元1874—1929年),字潔三,藝名東來順,河北省灤縣繩家莊人。著名劇作家,表演藝術家,評劇奠基人。

成兆才出身貧苦,從小喜愛民間藝術,空閑時間就向當地藝人學唱蓮花落。青年時期為生活所迫去流浪賣藝。他最初同其他蓮花落藝人合演,後到唐山二合班演出。1912年成兆才在唐山建立了第一個有名的評劇班社“永盛合”。1918年改名為唐山首創警世戲社。1915年至1925年,他們在唐山等地演出,被稱作“唐山落子”。1919年,張作霖在奉天搞賑災義演,還專門請警世戲社以及梅蘭芳、程硯秋參加,名震關外。

成兆才最初改編民間唱本,後來又改編了大量的古典名著。如《花為媒》《王少安趕船》《夜審周子琴》《杜十娘》《珍珠衫》等。成兆才一生創作的劇本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戰鬥性,塑造的多是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形象,而且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其作品在藝術風格上粗獷、豪放、潑辣、明快,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語言自由活潑,屬白話體裁,別具一格。新中國成立前,還沒有一個評劇作者在創作的數量和質量上能超過他。他主要活動的年代,正是五四運動前後。據說,李大釗在五四運動後,曾到成兆才戲班看戲,登台講演,並與藝人談話,甚至還親筆題詞予以鼓勵。之後,還給成兆才寄過報,使其受到很大啟發和教育。

成兆才個人生活始終很困難,經常處在貧病交迫之中。別人出版和演出他的劇本,他從不索取報酬。1929年終於在困頓中去世,終年55歲。

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評劇藝術奠基人,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成兆才評劇劇本選集》一書。1958年河北省文化局等單位組織舉行了成兆才紀念會。1981年中國評劇院二團編演了評劇《成兆才》。

韓複榘為什麼被蔣介石處決

韓複榘,生於公元1890年,字方向,霸州市東台山村人。行伍出身,民國時期的舊軍閥,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聲震西北、華北、中原各地。

韓複榘早年入伍時,曾參加愛國將領馮玉祥等人組織的“武學研究會”,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後成為馮玉祥的部下。1912年參加過灤州起義,失敗後被押送回鄉。馮玉祥東山再起後,又投到其門下,當過師長、軍長、河南省主席,1929年背叛馮玉祥投入蔣介石的懷抱。在馮玉祥、閻錫山討伐蔣介石時,幫助蔣介石抗擊閻錫山。1930年9月任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曾三次破壞中共山東省委,殺害鄧恩銘等共產黨員,鎮壓農民武裝暴動。但他對蔣介石也存有戒心,長期截留地方稅收,擴充軍隊。對在山東的國民黨CC派多次進行捕殺,並和蔣介石發生利害衝突。在“兩廣事變”、“西安事變”時,公開表示過反蔣。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黨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日本侵略軍引誘他參加華北“五省自治”,他表示決不當漢奸。七七事變後對共產黨的態度有所改變,但也不真心抗日。1937年9月,日本侵略軍進犯濟南,韓複榘未戰而走,率領十萬大軍倉皇南逃,致使日軍長驅直入,占領整個山東。蔣介石以此為理由,於1938年1月11日以在開封召開軍事會議為名將其誘捕。24日,以“違抗軍令,擅自撤退”的罪名將他槍決於漢口。

你知道革命烈士陳然的故事嗎

“任腳下響著沉重的鐵鐐,任你把皮鞭舉的高高;我不需要什麼自白,哪怕胸口對著帶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隻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麼?死亡也無法叫我開口!對著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這就是我——一個共產黨員的自白,高唱凱歌埋葬蔣家王朝。” 這是一首驚天地泣鬼神的詩篇,它的作者正是共產黨員陳然。

陳然,原名崇德,1923年12月10日出生於河北廊坊香河縣。抗日戰爭爆發後,15歲的陳然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抗戰劇團”,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救國主張。1939年3月,陳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到了重慶。1945年在《新華日報》黨組織領導下,進行革命工作。1946年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中共重慶地下黨決定出版《挺進報》,陳然任該報特別支部組織委員、書記,並具體負責該報的印刷工作。《挺進報》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方針,像黑夜中的一顆晨星,給重慶人民帶來了勝利的希望,但也引起國民黨特務機關的注意和恐慌。1948年4月21日黃昏,陳然突然收到撤離密令。22日下午 5時,陳然印完《挺進報》,燒掉蠟紙,剛做好通知戰友有危險的暗號,門就被撞破了,幾隻槍對準了他。國民黨把他獨自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白宮館樓上小閣間,並對陳然施以酷刑。但他堅貞不屈,最後敵人又想威逼利誘,拉他下水,陳然十分氣憤,揮筆寫下了這首《我的“自白”書》。1949年10月28日,年僅26歲的陳然英勇就義,他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永載史冊。

“百歲將軍”孫毅是哪裏人

孫毅,中將軍銜,我軍傑出的軍事教育家,人稱“胡子將軍”。公元1904年5月14日生於河北省大城縣城內。1920年10月離開家鄉當了兵,在舊軍隊中混了四五年。1931年隨董振堂、趙博生參加寧都起義,走上革命道路。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隨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二萬五千裏長征,任軍委教導師參謀長。建國後,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華北軍區副參謀長、中央軍委軍校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外訓部副部長、軍委出版部部長、總參謀部軍訓部副部長、總參謀部顧問、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等職。另外,他也曾當選過中共七大代表、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20世紀80年代離休後,孫老將軍不遺餘力地作好青少年的革命傳統教育工作,擔任過60多所大、中、小學校的校外輔導員,給青少年作傳統報告900多場,被譽為“全國最佳健康老人”、“軍中不老鬆”,是全軍迄今最長壽的老一代革命將領。1993年孫毅將軍過90歲生日,時任國防部部長的遲浩田上將對孫毅將軍說:“我要交給你一個光榮的任務——希望你帶個頭,成為全軍的第一個百歲將軍!”老將軍高潔的人品、豁達的胸懷、不息的鬥誌、美滿的婚姻,就是他健康長壽的秘訣。他也成為青年一代學習的楷模。2003年7月5日孫毅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