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出生的帝王知多少
河北地傑人靈,自古就是出英雄豪傑的地方,這些人當中,不少人建功立業,甚至當了皇帝,成了開國之君。這裏僅舉幾例:
蜀國昭烈帝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屬東漢遠支皇族。後結交了關羽、張飛等豪傑,組織武裝,在軍閥混戰中圖謀霸業,終無所成。後來他三顧茅廬,請出隱士諸葛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在赤壁大戰中與孫權聯合,擊敗曹操,乘機取得荊州大部。以此為基礎,又打敗劉璋取得益州,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遂成霸業。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
北燕開創者馮跋,字文起,漢族,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因遷居和龍,受鮮卑族影響,取名字為乞直伐。即位前,任西燕將軍,西燕滅亡後,任後燕禁衛軍將領。後殺後燕皇帝慕容熙,擁立高雲為天王。因擁立有功,受封為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高雲為部下所殺後,他平定事變,稱天王於昌黎。即位後,繼續推行後燕以來的胡漢分治政策,廢除後燕苛政,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勤勞政事,營建太學。在位22年病死。
北齊文宣帝高洋,字子進,渤海脩(今河北景縣)人。其父高歡,在北魏、東魏時一直控製朝政大權。高洋即位前,繼父兄執政,掌握東魏政權,受封為太原郡公。後又居丞相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封為齊王。公元550年5月代東魏稱帝,時年22歲。即位初,頗留心治術,以法馭下。曾並省州郡,借以整飭吏治,改定律令。出兵擊敗東北的庫莫奚、契丹、柔然、山胡等部。修建長城。南邊拓地淮南,盡長江而止。後來以功業自矜,肆行淫暴,曾肢解其所寵愛的薛嬪,以其骨骼為琵琶。公元559年10月暴死於晉陽宮。
後唐末帝(亦稱廢帝或潞王)李從珂(公元934—936年在位),本姓王,鎮州(今河北正定)人。放羊娃出身,後唐明宗李嗣源為將時,養以為子。長大後驍勇善戰,為軍事將領。即位前,曾為衛州刺史、河中節度使、檢校太保、同平章事等。後唐閔帝即位後,加兼侍中。閔帝被殺,乃即位。時年50歲。即位後,石敬瑭謀反,靠契丹的援助,大敗後唐軍,後唐將領紛紛投降石敬瑭,李從珂自焚而死。在位僅兩年。
後周太祖郭威(公元951—953年在位),字文仲,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本姓常,因父被殺,母適郭氏,隨姓郭。少貧寒,18歲時應募為軍卒。在劉知遠部下作戰,因功提拔為將。扶助劉知遠建立後漢,升遷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劉知遠死後,郭威發動兵變,被將士擁立為皇帝,取代後漢,建立後周。都開封,號太祖。建國後,郭威搜羅人才,厲行節儉,改革弊政,整飭軍紀,獎勵耕織,使社會出現了小安局麵。在位三年而卒。
後蜀創建者孟知祥,字保胤(亦作保裔),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唐朝末年,知祥叔父孟遷,據邢、洛、磁三州,為晉王李克用所虜,知祥與父留事晉王。李克用看重知祥才幹,滅蜀後,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知祥入蜀擇廉吏,除苛賦,安集流散,使蜀中局勢逐漸穩定下來。以後又得東川之地,為東、西川節度使。公元933年後唐明宗封孟知祥為蜀王。他於次年稱帝,建都成都,國號蜀,史稱後蜀。公元965年為北宋所滅。
宋太祖趙匡胤,涿州(今河北涿縣)人。生於官僚家庭,後周時為領兵大將。後累有升遷,拜殿前都點檢,典掌禁軍,掌握了兵權。柴宗訓(恭帝)即位後,恭帝顯德七年(公元960年)一月,趙匡胤領兵至陳橋驛(開封東北),利用五代以來將士冊立的風氣,發動兵變,軍士把黃袍加在他的身上,擁立他為天子。接著,回師開封,廢柴宗訓,代周稱帝,國號宋,是為太祖,時年34歲。
為什麼“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慷慨悲歌” 指那些為國為民、建功立業、英勇獻身的誌士仁人。古代河北屬北部邊地,迫近北夷,戰事頻繁,加上地薄人眾,所以其民“不事農商”,“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自古以來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在河北遼闊的大地上,產生過一代又一代英雄豪傑,這裏隻介紹其中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
田光,戰國時燕國人,故裏在今河北新河縣西千家莊。學識淵博,智勇雙全,素稱燕國勇士。亦稱節俠。隱居鄉裏,廣交朋友。荊軻到燕國後,兩人相處投機。在秦國滅趙之際,燕國危急,燕太子丹敬請田光商討對策。田光推薦荊軻與太子丹共謀刺殺秦王之計,田光欲以死來激勵荊軻完成重任,自刎而死。
李牧,河北元氏人,戰國末期趙國軍事家,善用兵。駐守趙國北疆,積有戰功,深得軍心。打敗東胡、林胡、匈奴。趙王遷三年,率兵大敗入侵秦軍,因功封武安君。次年,秦軍越太行,攻番吾(今河北平山東),又被李牧擊敗。秦忌其能,施以反間計,誣其謀反。趙王收其兵權,下獄,被殺身死。趙國遂亡。
荊軻,戰國時燕國著名勇士,涿州郡武垣縣(今河北肅寧縣)荊軻村人。荊軻與田光關係甚密。秦滅趙之際,大軍已臨燕南邊境,燕國防守無力,危在旦夕。荊軻受田光推薦,同燕太子丹共圖刺秦王之策。臨別送行,至於易水之濱,壯士豪情激蕩,放喉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送行之人無不落淚,終成千古絕唱。荊軻行刺秦王未遂身死。他的悲壯事跡流傳至今,為後人所敬仰歌頌。
趙佗,秦漢時自立為南越武王,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秦初為南海龍川(今廣東陰縣)縣令,秦二世時為南海尉。秦末,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漢高祖劉邦遣陸賈出使招撫,封為南越王。呂後時,自稱越武帝,進攻長沙。呂後遣將征討,兵敗而歸。文帝時,派人守護趙佗先人在真定的墳墓,按時祭祀,給趙佗的堂兄弟以官職和賞賜,複派陸賈攜文帝書信勸其歸漢。趙佗上書,願遵漢令,取消帝號,稱為藩臣。公元前137年卒,葬於真定趙佗先人塚地(今石家莊市郊區趙陵鋪)。
張飛,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東漢末,與關羽一起從劉備起兵。張飛性情豪爽剛直,曾怒打貪官都郵,有“難得快人如翼德,盡誅世上負心人”的美譽。曹操取荊州,劉備敗於當陽長阪,張以20騎斷後,據水斷橋,曹軍不敢近。後隨劉備取益州,任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從劉備攻吳,臨行,被部將殺害。
祖逖,東晉名將,字士稚,河北淶水縣祖各莊村人。少年時,崇尚俠義,懷有大誌,憂心時局變亂,與好友劉琨刻苦練功,有“聞雞起舞”傳說。西晉滅亡,率親黨數百家南移。公元313年,向晉元帝自請北伐,收複失地,晉元帝任其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他中流擊揖,悲奮下淚,發誓收複中原。所部紀律嚴明,得到各地人民的響應,收複黃河以南地區。就在其順利進軍時,東晉內部迭起糾紛,對祖逖不加支持,因國事日非,終因憂憤病死。淶水縣城內早年有“祖公祠”,今已無存。
劉琨,字越石,中山魏縣(今河北無極)人,西晉將領、詩人。出身於官宦世家。少有雄心大誌,與石崇、陸機等文人投契,時稱“二十四友”。晉懷帝起用劉琨為並州刺史,進而加封振威將軍,領兵平息北方戰亂。公元315年,劉琨封為大將軍,統管山西、河北一帶軍事。公元317年,晉元帝升其為太尉,聯合幽州刺史段匹共討石勒。後形勢逆轉,被段殺害。劉琨少時與祖逖為友,互相激勵,為國建功。“聞雞起舞”、“枕戈待旦”、“先吾著鞭”典故皆源於劉琨。
當然,還有樂毅、廉頗等,也稱得上“悲歌之士”,因下文有詳述,此處不贅述。
曆史上哪些名醫大家原籍是河北
扁鵲,真名秦越人,戰國時醫學家。下文有詳細介紹,此處略。
劉完素,金朝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守真,河間(今河北河間)人。東漢張機的《傷寒論》是中醫的理論基礎,宋代醫家尤為重視並多有闡發,而真正予以創造性研究、獨樹一幟的則是以劉完素為代表的“寒涼派”。他提出六氣中火、熱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的觀點,認為治療須以寒涼藥為主,創製了治療傷寒熱病的新方劑。其主要著作有《素問要旨》《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傷寒直格》等。
張元素,約與劉完素同時代,金朝醫學家,字潔古,易州(今河北易縣)人。善醫傷寒,深通藥理學。據《金史》載,一次,劉完素病傷寒,八日不愈,頭痛脈緊,嘔逆不食,竟使這位大醫學家自己也不知所措。張元素往視,劉完素看不起他,麵壁不顧。張元素不但斷準其病,指出其用藥不當,致使劉完素信服元素意見用藥,遂愈,自此名顯。張元素治病,不拘泥古方,善於創新。他曾說:“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其主要著作有《醫學啟源》《珍珠囊》《藥注難經》及《醫方》等。
李杲,金末元初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明之,晚號東垣老人,因亦稱李東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20歲時,其母病死於庸醫,對他刺激很大,立誌學醫。聞張元素醫名,遂捐金帛從之學。數年,得其法。東垣醫法,著重培補元氣,扶正祛邪,大旨總以調理脾胃為主,故特製補中益氣湯,專治脾胃虛弱所生諸症。臨終,李杲將自己平生著作檢勘為帙,傳給弟子羅天益,並說:“此書付汝,非為李明之羅天益,蓋為天下後世,慎勿湮沒。”其主要著作有《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用藥法象》等。
王清任,字勳臣,清朝著名的醫學家,玉田縣人。20歲開始學醫,讀過許多醫學著作,發現了古代醫書中的一些錯誤。他認為“業醫診病,當先明髒腑”。為了弄清人體結構,他到墳塚間觀察小兒殘屍,去刑場檢視屍體髒器結構,並訪問親自見過人體內髒的人,還做了一些動物解剖。他著的《醫林改錯》中,繪製有人體內髒解剖圖,糾正了古代醫書記載髒腑結構上的某些錯誤。在理論和治療上重視氣血,擅長活血化瘀的方法。其重視實踐、大膽革新的精神,極其可貴。
邯鄲叢台公園內的七賢祠紀念的是哪些人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特殊時期,戰爭烽火四起,兼並分化頻繁不已,同時,各種人物活躍於縱橫各國的政治舞台上。在“七雄之一”的趙國,湧現了一批叱吒風雲,為世人敬仰的傑出人物。走進邯鄲古典建築與現代園林完美結合的叢台公園內,在武靈叢台的北側,有一坐北朝南,卷棚歇山式建築,這是後人為祭祀趙國七賢而建造的。祠前,一對琉璃獅雄踞左右,莊重威嚴,正門額匾上書“七賢祠”三字。祠的主體建築麵寬五間,進深一間,磚木結構,頂覆黃色琉璃瓦。祠內排列著七尊栩栩如生的彩塑,他們是舍生忘死從奸臣毒手中救出趙氏孤兒的“三忠”:公孫杵臼、程嬰、韓厥;戰國時期的趙國“四賢”:有攻城野戰之功的良將廉頗,智勇兼備的儒相藺相如,運籌帷幄的名將馬服君趙奢,安邊定策的大將李牧。每一位曆史人物都有一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曆史故事,你如果想了解他們,還是到“七賢祠”去,聽聽導遊小姐繪聲繪色的介紹吧。
藺相如是如何“完璧歸趙”的
“完璧歸趙”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期,趙國得到了聞名天下的珍稀之寶楚國和氏璧。秦昭王聞訊後,寫信給趙惠文王,表示願以秦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為提防秦王使詐,趙王委派智勇兼備的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至秦國後,將璧獻上。藺相如見秦王一味玩賞,絲毫無換城之意,便心生一計,走上前去說:“璧有微瑕,我來指給大王看。”藺相如接過璧後,急忙退到柱子旁邊說:“從趙國來之前,趙王和群臣商議,大家說秦國貪婪,想倚仗勢力來要璧,說用城換璧是假的,我說平民交往還講信用,何況作為大國的秦國呢?所以趙王才派我送璧來。可大王接待趙國使者不講任何禮節,隻是把璧隨便傳看,根本沒有誠意以城交換。故而我決意不再以璧換城,如果大王一定要威逼強奪,那我就將頭顱和璧一起碰碎在柱子上。”秦王十分驚慌,連忙阻止,表示歉意,並把地圖拿出指出十五座要交換的城池。藺相如看出這是秦王在耍弄欺騙手段,說:“和氏璧是天下之寶,秦王要接受璧,應齋戒五日。”秦王無奈,隻好答應。藺相如料定秦王不會遵守諾言,當晚就派隨員化裝成平民模樣抄小路將璧送回了趙國。五天之後,秦昭王按照禮節接見了藺相如,藺相如說:“秦自繆公以來,從未講過信義,這次我怕受騙,已將璧送回趙國。如貴國真有誠意,就應派使臣赴趙,用城池來換璧。”秦王聽後大怒,但麵對有勇有謀的藺相如無計可施,隻好放其返回趙國。
廉頗因何要“負荊請罪”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會有功,深得趙王器重,被拜為趙國上卿,位在大將廉頗之上。廉頗不服,逢人便說:“我有攻城野戰之功,藺相如隻不過是一個舍人,出身微賤,僅憑口舌之勞,居然爬到我的頭上。今後遇見,非羞辱他一番不可。”有一次,藺相如帶著隨從去赴一個重要約會,在一條比較窄的街上與廉頗的車子相遇。為避免衝突,藺相如趕忙命車夫將車子躲避到街旁的一個小巷裏,待廉頗的車子過去後,他的車子才走出巷子,重新來到街上。藺相如的門客們,忍不下這口怨氣。藺相如說:“我之所以避讓他,完全是以國家安危為重。現在趙國由於有我和廉將軍,秦國才不敢對趙國輕舉妄動,如果我們兩人鬧不團結,必然是兩敗俱傷,不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了嗎?”這話很快傳到了廉頗耳朵裏,使他大為感動,非常慚愧。於是,廉頗脫掉上衣,赤著上身,背著荊條,親自來到相府,在庭中跪下,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二人言歸於好,結為團結禦侮的刎頸之交。秦國得知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睦,長期不敢輕易侵犯趙國,這就為趙國贏得了大約十五年的和平時期。廉頗主動承認錯誤和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的寬宏大量的氣度,受到人們的廣泛稱讚。這段將相和的故事也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它告訴人們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團結就是力量。
你知道荀子是哪裏人嗎
荀子(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45年),名況,又稱荀卿,趙國人。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位起於百家之衰,集儒家之大成,開法家思想之先河的儒學巨匠。荀子15歲時離開趙國,到齊國遊學。學業完成後便四處講學,廣泛傳播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晚年應楚春申君召,被任為蘭陵令,在其地著書終老。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著作有300多篇,後經西漢史學家劉向整理,編訂成32篇,定名為《荀卿新書》,宋以後通稱為《荀子》,成為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其中載有很多成語,對後世影響深遠。荀子思想概括而言有以下三個方麵。一是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思想。強調天有常道,地有常法,天地按照自然規律在運行變化,人世間並沒有什麼鬼神、命運、妖怪在操縱,吉凶禍福在於人們自己,而不在天地。蘊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哲理。二是合眾和專製主義的思想,認為人能夠勝天地萬物的原因在於合眾。認定人性生來是惡的。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主張實行封建的專製主義。三是法後王的思想,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秦始皇就是用荀子思想統一了中國,在政治上沿襲了他的禮儀學說,在軍事上實行了中央集權製。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為何葬在肥鄉
平原君趙勝,名騰,與孟嚐君、信陵君、春申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他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弟弟。曾輔佐趙武靈王、惠文王、孝成王三代君主,三任趙相,為趙國的強盛尤其是抵禦外敵的侵犯,保衛趙都邯鄲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趙勝任宰相時,禮賢下士,門下賓客數千人。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後,秦軍圍困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勝盡散家財,發動士兵,堅守城池,長達三年之久。以後,又多次派遣使者向魏國告急,並且親率門客毛遂等人前往楚國求援,魏、楚兩國援軍到來,解了邯鄲之圍。《史記》中稱其為“翩翩濁世之佳公子”。公元前251年,平原君因病逝世,埋葬在肥鄉縣城南4公裏處的索家寨村,趙孝成王親自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
趙勝為何被葬於索家寨村呢?相傳,秦國包圍邯鄲時,趙勝到肥鄉調遣援兵,途中遭到秦兵的伏擊而身負重傷,戰馬馱著他到達現在的索家寨村,遂在此養傷,並遺囑死後葬於此村。趙勝墓麵積有16平方米,為趙國時所建。據《肥鄉縣誌》載:平原君墓高數丈,墓的東麵有古廟三間,內塑平原君像。現封土殘存。墓南有墓碑及碑樓,碑刻為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張懋忠撰寫,碑麵正中刻有“平原君趙勝墓”六個一尺見方的大字,字體蒼勁有力。1983年,肥鄉縣政府製作並樹立了墓碑保護牌,重建碑樓和透花圍牆。
趙武靈王為什麼被稱作“黃帝以後第一偉人”
趙武靈王,名雍,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五世君王,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295年,共在位27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執政期間勵精圖治、改革圖強,實行胡服騎射,走強兵富國之路,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胡服騎射是怎麼一回事呢?戰國時期,趙國比較衰弱,經常受到秦國和齊國的威脅,以及北方匈奴、林胡的侵擾。趙武靈王發現胡人穿的衣服短小,騎馬射箭非常靈便。而趙國將士穿的是寬袖長袍,坐的是戰車,行動笨拙。經過比較和深思熟慮,趙武靈王決定改穿胡服,學習騎馬射箭。沒想到,他的打算遭到叔叔公子成和一些大臣的反對。趙武靈王親自登門說服叔叔。他說:“法律、禮節根據需要而定,服裝器械根據方便而製。現在沒有會騎馬射箭的將士就不能抵禦胡人匈奴……”公子成終於被說服。於是趙武靈王傳令全國都改變裝束,學習騎馬射箭,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從而扭轉了趙軍積弱不振的局麵。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親率騎兵北犯中山國,攻下寧葭(今河北獲鹿縣),並率兵西至榆中(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又率兵攻打中山,迫使中山國獻四城求和,最後於公元前296年滅掉中山。胡服騎射改革的成功,標誌著我國古代由車戰進入騎戰時代,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故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稱趙武靈王為“黃帝以後第一偉人”。
項羽“破釜沉舟”在何方
破釜沉舟、以一當十、作壁上觀是世人皆知的成語典故,這些典故出於秦末的“巨鹿之戰”。“巨鹿之戰”發生在邢台,邢台即秦時巨鹿郡。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統治。一時間,“天下從者如流水”。項梁、項羽起兵於江東,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帝,仍稱楚懷王,定都於盱眙。張耳、陳餘參加了起義,立趙歇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趙國。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率軍北上擊趙,趙軍不支,退保巨鹿,為秦將王離部所圍困。當時,在河北攻趙的秦軍,不下30萬之眾。趙將陳餘領兵數萬屯巨鹿之北,不敢出兵。其他援趙的齊、燕諸軍,也震懾於秦兵的聲勢,皆築壘固守。趙使使者求救於楚。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北上救趙。宋義為秦軍的氣焰所嚇倒,在安陽逗留46天而不敢前進。項羽憤而殺宋義,率兵渡漳水,為了表示與秦決一死戰的決心,他命令士兵把船隻沉沒,把飯鍋砸破,燒掉營舍,隻帶三天的幹糧。項羽九次往返衝殺,交戰中,楚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而援趙的其他諸軍則在營壁上觀看,驚恐而不敢出戰。這一戰役,項羽大獲全勝,秦將蘇角被打死,王離作了俘虜,涉聞自焚而死,殲滅秦軍主力30萬人。巨鹿之戰,對推翻暴秦起了決定性作用。項羽聲威從而大振。“破釜沉舟”、“以一當十”、“作壁上觀”成為流傳極廣的成語。
你知道董仲舒對家鄉的影響嗎
董仲舒,西漢廣川人,即今景縣廣川村人。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董仲舒在孔孟儒家之道的基礎上,兼采墨家、法家等多種思想,形成了以“天人感應”為主的大一統思想。由於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他的思想被統治者采用,並逐漸發展成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占據統治地位。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在這些著作裏他全麵闡述了自己的思想。由於他的思想對後人影響較大,因此後人把他稱為“儒者宗”。
董仲舒早年是在景縣長大的,他從小立誌學習,刻苦鑽研,學習期間,“三年不窺園”,深得業師的讚許。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最終成為當地著名的學者。董仲舒成名後求學的人絡繹不絕。為了能使自己的學識廣為流傳,董仲舒便周遊各地,到處講學,開始他的講學生涯。他先後在景縣、故城、棗強等地講學,有許多教學方法被後人所借鑒。在今天的棗強縣五常鄉後歸縣村西仍有他的石像,這座古像是明朝時用青石刻成的,呈坐姿,高3米,雙手捧一簡板,石像前左右有一聾男啞女奉侍。這是棗強人為紀念董仲舒激勵時代文人而設立的,董仲舒一直是衡水人民的驕傲。
“頭懸梁,自勤奮”的衡水名人是誰
你讀過《三字經》嗎?你是否還記得其中一句“頭懸梁,椎刺股,被不教,自勤奮;好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呢?其中所提到的“頭懸梁,自勤奮”的人即漢代信都著名學者孫敬,信都就是今天的冀州。《太平禦覽》中記有孫敬的事跡:“好學,晨夕不休。”他終日在家讀書,緊閉門戶,不見來訪的客人。因此,時人稱為他“門戶先生”。孫敬經常苦讀,從早到晚或通宵達旦,很少有休息的時候。人的精力到底是有限的,孫敬有時感到疲勞倦怠,為消除困意,他便用繩子把自己頭發懸係於梁上,若困倦時頭向下低,繩子便把自己頭發拽一下,頭腦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孫敬借“懸梁”這種方式,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在知識上博通今古,滿腹經綸,成為當時著名的文人學者。
後人把孫敬這種“懸梁”精神與戰國時蘇秦“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的精神合引為“懸梁刺股”,並為後人所繼承下來。不但文人而且其他人在遇有艱難險阻時,總是用這種精神來鼓勵自己。因此,孫敬給後人留下的“懸梁”精神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