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交往之敗:最大的傷害反而最有益(1)(3 / 3)

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個例子。假如你妹妹嫁給一位很成功的律師,最近幾個月,他對待她的態度改變了。他變得多疑,占有欲強,甚至限製她的行動自由。

隻要她離開,他一定會亦步亦趨地跟著她,不準她單獨出門,她不停地抱怨,他還是不準她單獨去購物。

知道他對你妹妹的態度後,你很生氣,於是決定和家裏的其他人討論解決的方法,你們一致同意必須對他采取行動。

後來你接到一位心理學家打來的電話,他邀請你到他的辦公室去。你去了之後,他請你回憶並描述一下你妹妹小時候的事情。他解釋說你妹妹一直是個有盜竊癖的人,也就是說她無法控製自己偷竊行為的衝動。他還指出你妹婿始終承受著這種壓力,不願為人知道,直到別人揭開了她的這種病態。

聽了這個解釋之後,你對他的改變有什麼感想?你還覺得忿怒不平嗎?可能不會了,因為你已經了解他的行為。

假設你是個拉保險生意的人。原先你和你的另一半約好星期四晚上要共進晚餐,一起玩橋牌。星期四早上你和一個客戶洽談愉快,而且他答應帶他太太到你辦公室來詳細了解保險條款,並簽訂合約。不巧的是,他們隻有星期四晚上才有時間和你見麵。

你頹喪地打電話回家,告訴“另一半”今天不能回家吃晚飯,電話的另一頭傳來失望的音調,這是可想而知的。

就這麼樣你必須留在辦公室,不能回家吃飯,你隻好跑出去買了一份三明治、一杯熱咖啡當晚餐。這天晚上下著大雨,天氣顯得特別寒冷。於是你愈想愈覺得有點對不起自己,這麼淒冷的晚上,竟然不能回家享受溫暖,以及和朋友相聚的樂趣。

你沒趣地喝著咖啡,一麵等你的客戶,然而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卻仍不見他們到來。

又半小時過去了,他們還是沒來。過了一小時,你實在等得不耐煩了,所以打電話到客戶家,結果沒有人接。過了一個半小時後,你才決定鎖了辦公室門,回家去了。你心裏忿忿地自言自語:“至少,禮貌上他們可以打個電話來。”

這個原本快樂的晚上泡湯了。直到上床前,你還遲遲不能平靜內心的氣忿和懊惱,你覺得應該把這個客戶列為“拒絕往來戶”。

第二天早上大約9點鍾,你坐在辦公室桌前,桌上的電話鈴響了,是那個客戶打來的。

他急急地解釋說:“昨天晚上沒到你辦公室來,我很抱歉。因為在路上,我們發生很嚴重的意外。由於下雨路滑,我的車子撞車了。從昨天晚上一直到現在,我們都在醫院裏,我曾打過電話,不過那時你大概走了。”

你還會生他們的氣嗎?你還會認為他們不講信用,說話不算數,而且應該“拒絕往來”嗎?不,當然不會。你可能還會有一點罪惡感,因為他們是來拜訪你的路上出事的。現在你了解了吧!

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了解,這種心態的產生是由於他們不了解自己。蘇格拉底的不朽名言,“了解自己”所影射的是一種追尋的精神——而不是一種目的。

心理學家伯格博士說的好:“的確,人類內心深處一直渴求被了解,就像花朵需求陽光的照射一樣。”

所以安東尼·羅賓說,人類需要被了解。還有什麼比和別人達成良好的溝通,付出你的關心去了解別人,更能和他們相處愉快呢?

有多少家庭的破碎,不是由於彼此無法滿足被了解的渴求而造成的?你看很多男女,彼此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愛,他們也不重視對彼此的了解。“家裏沒有人了解我”這雖然是一句常聽見的老話,但是它所包含的意義,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另外,受雇的職員也可能發出不平之鳴:“我知道我有時候傻裏傻氣的,而且好像不怎麼用力。我可能會上班摸魚,午餐時間在餐廳發牢騷。但是在你炒我魷魚,或者認定我在公司沒有貢獻之前,請替我想想。我家裏有一大堆問題,而且整天站著,將資料放進檔案,這樣機械性的工作使我覺得很疲倦。求求你,了解我吧!”

小孩子也是一樣:“我的成績不及格,但是爸爸、媽媽,在你們處罰我之前,你們為什麼不先了解我。我努力了,但是我就是不喜歡那種課,而老師又老是挑我毛病。有一次還叫我在全班同學麵前罰站,害我好臭。我知道你們可能會禁止我一個星期內出去玩,但是求你試著了解我一次就好了。”

買東西的人可能也有意見要對推銷員說:“等一下,你講了一大堆道理,就是要找理由賣出你的產品,我知道你準備了很多精心設計過的方法要叫我掏腰包。但是你怎麼會知道我需要你所賣的東西?你並不了解我。”。

推銷員通常都不太用心,他們隻是一味相信,他們的產品就是客戶所需要的,他們從來不試著去了解客戶,然而這卻是維係任何一種人際關係所必備的。了解必須是經過相互溝通,而不是想當然的事。有時候需要以言語或行動表達出來,有時卻隻需要心照不宣的默契,隻需要幾句話也許就能打開別人心中的結。

不要忘記了一條解決人際關係的法則:“你給別人需要的,他們也會給予你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