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社會上做事,自己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也離不開他人的幫助。但有些人雖然能力很強,水平也很高,可就是不討人喜歡,當然別人也不願意出力相助。相反,有的人雖然能力水平一般,但人緣很好,給人的感覺也不錯,當他遇到什麼問題時,大家都爭相幫助。因此,做人做事,看來要有一個好人緣。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除了利益關係的考慮之外,還看相互之間感覺如何。如果你給人的印象和感覺都不好,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別人怎麼願意幫助你呢?即使你能力再強,又有什麼用?而這種感覺和印象就是你的人緣。
那麼,怎樣才能結下一個好人緣呢?下麵幾點就很重要:
①注重禮節——講究禮節,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根本,一個不懂禮節、不守禮節的人誰也不會喜歡。禮節的範圍很廣,如平常見麵打個招呼,相互之間禮尚往來,尊重他人等等。不管你對禮節了解得是多還是少,但有一個做法很保險:不怕做得太多,隻怕做得不夠。古人早說過:“禮多人不怪”。你能謹守禮節,表明你對他人相當尊重,按照禮尚往來的原則,對方當然也會以禮還禮,另眼相待。
②守時守信——守時,就是做事要有時間觀念,現代社會,人們講求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因此,如果你做事不守時間,讓人久等,白白浪費他人的時間,這是難以讓人諒解的。守信,就是要履行自己的承諾,如果你答應別人做什麼事,那就一定要做到,哪怕是無關緊要的事。別人委托的事情要做到,自己開口答應的更應做到。有些人喜歡向他人空許諾,說得很好,但做得差,這種人就會失信於人。而人一旦失言,做事就很難了。
③做事要有分寸——要謹守輩分、職位以及工作之間的分寸與界線,不能越得太多,不要在言語和行為上侵犯對方,每個人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有形與無形陣地,你若侵犯了,就會引起對方的不快。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圖,人都有渴求尊重的需求。因此要尊重對方,滿足對方“被尊重”的需要,同時讓別人也不對你隨便,哪怕你隻是個小人物,對方也會反過來尊重你,因為他們實在找不到輕侮你的理由!尊重就是信賴的開始,你贏得尊重,就贏得了信賴!這正是你在社會上行走最重要的資產!
除了在言行上如此,工作中也應該這樣,也許你的工作不一定做得很好,但要一絲不苟,有始有終,有說明,有交代,那麼別人也會對你尊重,這種尊重也是信賴的開始。有了這種相互之間的尊重與信賴,你就不愁沒人與你來往了,你的人緣當然會好。
了解自己,了解別人
如果你想要和別人合作、相處,首先就必須懂得了解別人。
你縱使可以告訴自己,你為擋在人行道上的車子而生氣,這是可以原諒的,又應該采取什麼態度呢?
一般人總難免要提出意見,批評別人。當別人的行為不如我們所想像時,我們就會顯得不太高興。即使程度並不嚴重,也會對別人造成或多或少的壓力或緊張。
在一個人際關係討論會上,教師對與會人員提出這個問題:“你們有沒有人覺得自己無法和別人相處?”結果舉手的人非常少。
然後請他們寫出三件最令他們生氣的事。從一千人的回答結果顯示:其中有998個人,生活中的牢騷都是因為別人的關係!
這些人對於他們的答案又有什麼說詞呢?就像這樣:“我和你一直相處得很好、很融洽,一直到你做一些我不喜歡的事,我才沒辦法和你相處。我覺得很生氣、懊惱、難過。”
一個人如果想要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他決不能要求別人依照他規定的模式做事,或處處請求利益。解決人與人之間不愉快的惟一方法,就是去了解。
你的了解能力如何?為了確實掌握與人相處的能力,你必須身臨其境。
假設你在路上開車時,有一個小男孩站在路邊向你揮手,車子經過他時,他竟拿東西丟你的車,你赫然聽到一聲“啪”的聲音!這下才知道原來他用石頭砸車子。
於是你猛然煞車,怒衝衝地走出車外,朝這個男孩子走去,愈走愈氣,心裏盤算著,你一定要把他帶到他父母麵前,指責他,並叫他們賠償你的損失。
走到這個孩子麵前時,你心中的怒氣正好達到頂點。
他站在你麵前害怕得哭個不停,抬頭抽泣說:“我實在很抱歉,但是我想不出其他方法可以使你停車。”
然後用手指著路邊草坪上躺著的人,又說:“我小弟病得很嚴重,請你救救他吧?”
這時,你心中的那股怨氣會怎麼樣呢?它將會如火焰上的冰柱般迅速溶解了吧!為什麼?因為現在你了解了這個男孩子用石頭砸你車子的原因,所以你原諒他了,心中的憤怒也隨之煙消雲散了。